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降水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降水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
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气候——降水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分布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及干湿状况与植被的关系。
教学难点 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出示两个视频—-西北地区和江南水乡,对比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 学生说明产生不同自然景观的原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本课主题——降水。
学习 新课 一、降水的分布 1阅读35页“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1)指导学生读图。 (2)引导学生绘图。 (3)启发学生析图。 教师板演中国地图,画出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4)课件展示我国的“雨极”和“旱季”。 2、阅读“中国四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出示任务,让学生说明广州、武汉、哈尔滨、乌鲁木齐四个城市的降水差异。 二、干湿地区的划分 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课件出示两张图片:江南水乡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思考:降水多就一定湿润吗? 2、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思考:我国干湿区的分界线与我国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有什么关系?同时关注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半湿润分界线、0℃等温线都经过秦岭——淮河。 三、不同的干湿地区植被景观和农业生产各有什么不同? 1、引导学生讨论: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从五个方面进行讨论。包含有:植被景观、房屋建筑、饮食、农业生产、交通工具。 2、教师课件展示四张干湿地区的植被图,学生进行辨析,寻找对应的干湿地区。 1、学生描出图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并上台标出版图中相应的降水量数值。 2、说出图中降水量线数值的变化规律,归纳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征: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了解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说明四个城市降水的异同点,并归纳出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1、学生进行思考,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蒸发量和降水量。 2、学生画出三条分界线,并说明分界线大致与等降水量线相一致。并结合我国地形图,说明四个干湿地区的分布。 3、学生在干湿地区图上对相应的分界线上标上等降水量数值,并寻找学生上台在板图上标上相应的干湿地区。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进行汇报。 学生再次通过直观图片感受不同的干湿地区产生的不同景观,体会降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归纳我国降水分布的空间规律。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运用具体实例理解湿润区和干旱区的概念。 同过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课堂 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回顾本节课重点知识。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课堂 检测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当堂检测。
作业 布置 为何我国降水分布会有这样的特征?下来进行搜集答案。
板书 设计 中国的气候——降水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年际变化大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