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金属材料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作用:1.教材地位:金属知识是无机化学中很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材的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氢气、碳等常见非金属单质,下册第一课题就安排对《金属材料》的认识和学习,使学生既熟识、又有新奇感,在整个初中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已有一定的非金属知识,又将感受一些金属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变得较完整和丰富。2.教学内容: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许多日常生活用品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并重点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然后,由学生根据金属的性质讨论其用途,最后得出“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还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结论。第二部分介绍合金,通过活动与探究比较合金与纯金属在性质方面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得出合金的用途更为广泛的结论。为拓展学生视野,教材还特意介绍了很有前途的金属钛及新型高科技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材料。今天我说课重点在第一部分。3. 教学设计思路: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开展学习,通过学生收集素材、分组实验、讨论归纳得出金属的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和各自的特性,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常见金属与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增强学生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2.过程与方法:(1) 利用学生收集的素材和书上所列表给出的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为获得有关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3)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金属制品的展示,在教学中渗透物质美。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由“马踏飞燕”增强爱祖国的情感。(3)通过探究与讨论,学会合作与交流;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4、重难点: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确定理由:根据课标要求和本节课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确定理由: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关于金属材料的学习,在认知领域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且学生已有关于金属和合金的不少生活常识,学习难度不大。但在教学中,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考虑加强一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深刻感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巨大使用价值。从方法和情感层面获得加强和熏陶。课前、课中及课后力求安排一些学生活动,以激发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及升华科学情结。因此,本课题的教学,以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为出发点及归宿而设计,确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1、 认知状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和见过部分金属。2、 技能状态:学生对基本操作有初步了解,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透过现象、分析问题、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尚不完善。3、 情感状态:学生对实验兴趣浓厚,心理特点上有很强的动手欲望,渴望自己动手实验,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有较强的成就欲望。三、教学方法: 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教法:本节课的主要方法是指导学生调查、引导学生探究、收集资料整理归纳;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联系实际拓展视野等。①设计学案,提供模块。现有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提前精心准备,正确引导。在学案中课前预设《探访身边的金属》、课堂动手《感受熟识的金属》、课后延伸《展望新型的金属》三个模块,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创没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拓展视野→发挥想象→提高兴趣。②设计实验,引导探究。通过学生自我收集的金属材料和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主动探索,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方法。③提出问题,激发思辩。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结合教材P3页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通过讨论,使学生形成“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结论。2、学法:亲身经历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激发兴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①调查研究,收集素材。围绕学生熟悉的身边金属用品开展调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增强学生发现生活的意识、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从而实现“学习生活化”的教学理念。②动手探究,分析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金属的物理性质,经过探究活动和学生实验,强化实验基本操作,锻炼心理素质,提高观察兴趣和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③比较分析,延伸拓展。利用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比较分析,体会“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突破重、难点。同时在新知的获得过程中,通过知识的牵引与发散,关注STS,活学活用。3.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多媒体、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火柴等。学生用具:大小形状相同的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铜,与学生自我收集的素材等。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教 学 过 程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类型 反馈及评价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由图片介绍马踏飞燕的来历:1969年,铜奔马在甘肃武威出土。1984年,定为中国旅游标志。2002年“马踏飞燕”仿制品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布什。 回答这件艺术品是由什么制成的? 图片及文字素材 从中国 灿烂文化引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展示 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准备 组织学生交流:〈〈探访身边的金属 〉〉 学生展示课前调查的金属制品素材 幻灯片 对获得的金属知识进行回忆。活动探究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各取一块铁片、铝片、铜片进行下列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入下表中:(1)观察颜色,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2)导电性试验;(3)导热性试验 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实验 积极参与,学会合作与学习。归纳小结 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 与学生一起归纳金属的物理性质。大部分银白色(铜是红色,金是黄色)、大部分是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能导热、导电、有延展性、熔点比较高 一起归纳,形成知识 幻灯片 获得金属物理性质的知识。学会归纳与概括。分析讨论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给出金属的物理性质相关数据,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介绍后,创设问题情景,进行讨论: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丝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综合分析问题,知道物质的用途由什么决定。 图表 积极参与,学会与人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联想运用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具体运用) 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家里所用的金属制品由什么金属材料制成,利用了金属的哪些物理性质 图表 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趣味抢答 了解金属之最,激发兴趣 展示〈〈金属之最〉〉资料:金属之最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硬度最高的金属——铬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熔点最低的金属——汞密度最大的金属——锇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记时抢答 图表 参与、竞争意识学生总结 通过学习,反馈结果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就自己认为感触最深的内容发表见解。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习方法。课外拓展 实现课内知识在课外的延伸。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1.要把“神舟”5号飞船送入太空,需要推力很大的宇宙火箭,并且要求火箭的飞行速度达到每秒8公里以上才行。在这样快的速度下,火箭外壳与大气摩擦将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与此同时,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还要喷出几千度的高温气流,这样一来,火箭尾部就得承受摄氏四千度以上的高温。(可访问:http://www.xicn.net/newent/shzhwh/shzhwh.html)结合教材表8-1,谈谈你的想法。2.以〈〈我所知道的金属〉〉为题,主办一期专刊, 对全校师生展示。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出刊。 适时应用STS渗透教育。教学后记五、板书设计: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一、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