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学部教案
课题 课题3二氧化碳 课时安排 1 授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认识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了解一氧化碳能污染环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 重点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 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课前准备 试管、试管夹、烧杯(阶梯蜡烛)、集气瓶、干燥的塑料瓶、酒精灯、 稀醋酸、石蕊溶液、蓝色石蕊试纸、火柴
第 1 课时 教学日期 年  月  日 总序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二 次 备 课
【引课】请你回忆一下,你的生活中能够接触到二氧化碳的地方? S:呼吸。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提问】 你能说一下,你对二氧化碳有哪些了解吗?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用途(灭火) 【讲述】 ①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这些是它的物理性质。【板】 ②我们说物质都有三态,那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吗? S:“干冰”。 二氧化碳在-78℃时会凝华为干冰。如果温度升高,干冰又会升华。 干冰升华时有什么特点? S:干冰会升华,且吸热。【板】 所以,干冰常用来作制冷剂。比如:运输冷冻制品的货柜车中,通常用干冰代替普通的冰,来保存易腐烂的食物。 其他应用:人工降雨。 ③除了有固态外,还有液态的二氧化碳,你们一般看不到它,因为它存在于灭火器中。【板】用于灭火。 【板书】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 通常,无色、无味的气体。 “干冰”(升华吸热,作制冷剂)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实验】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认识一下二氧化碳。 用矿泉水瓶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向其中倒入1/3的水。注意观察熟料瓶会发生什么变化。(要求:①倾倒迅速②剧烈摇晃③注意观察形变) 现象:变瘪。 【提问】瓶子为什么会变瘪?这说明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S: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大气压强减小,瓶子变瘪。这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 T: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只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板书】 能溶于水(汽水) 【实验】我们再通过一个实验来认识一下二氧化碳。 倾倒二氧化碳。(有的同学可能注意到了我的用词,你通常倾倒都倾倒什么?S:水)大家注意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装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要求:①玻璃片稍稍开一点缝②倾倒要慢) 现象:①蜡烛熄灭②上面的先熄灭,下面的后熄灭。 【提问】 为什么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 S: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板书】 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提问】 为什么蜡烛会熄灭? S: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除了不助燃,二氧化碳能燃烧吗? S:也不燃烧。 这些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即不可燃也不助燃 【小结】 请问,用二氧化碳灭火的时候,都用到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S:即利用密度比空气大,又利用不可燃不助燃。 【讲述】 接下来,我们再研究一下塑料瓶中的液体。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物质“石蕊”。 介绍:石蕊是一种色素,其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为紫色。 【探究】 1.验证性实验:稀醋酸 在试管中取少量的石蕊溶液,再滴入几滴稀醋酸。 现象: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介绍:它有一个特点,遇到酸性溶液的时候,颜色会由紫色变为红色。 2.塑料瓶中的液体 在试管中取少量的石蕊溶液,再滴入几滴塑料瓶中的液体。 现象: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4.引发思维冲突: 请你推测,塑料瓶中的液体有什么性质? S:酸性。 T:请你猜测一下,谁具有酸性,谁使石蕊由紫色变为红色? S:CO2 H2O T:这里显然有一个是不合理的。 S:H2O。石蕊溶液中就有水。有可能是CO2。 T:我们用“蓝色石蕊试纸”来验证一下。(也遇酸变红) 现象:不变色。 T:取出试纸,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再将试纸放入其中。 现象:试纸变为红色。 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为酸性,使石蕊变为红色。 【强调】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色,而是他们相遇的时候发生反应新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色,碳酸具有酸性。【板】 【板书】 (2)能与水反应 CO2+H2O === H2CO3 (介绍:在1体积水中溶解的1体积二氧化碳中个,通常只有1%左右的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讲述】 碳酸不稳定,在常温下就能分解。如果温度升高,分解速度会更快。 【探究】 加热变为红色的碳酸溶液。 观察的点:①溶液颜色的变化②气泡逸出的情况。 现象:开始加热时,试管底部就有气泡产生;溶液慢慢沸腾,颜色由红色变为紫色。 T: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谁”没了? S:H2CO3 【板书】 H2CO3 === H2O + CO2 【探究】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为反应生成的碳酸钙不溶于水,形成沉淀。 用途:这可以用来检验某种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板书】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 + Ca(OH)2 === CaCO3 ↓+H2O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讲述】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①不能供给呼吸:阅读P116-表6-1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进行灯火实验。 ②温室效应 引起的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 解决方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 【板书】 3.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
板 书 设 计 课题3 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 通常,无色、无味的气体。 “干冰”(升华吸热,作制冷剂)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能溶于水(汽水) 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即不可燃也不助燃 (2)能与水反应 CO2+H2O === H2CO3 H2CO3 === H2O + CO2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 + Ca(OH)2 === CaCO3 ↓+H2O 3.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
教 学 反 思 在讲授完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节后总体感觉心情愉悦。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达成了预期目标。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了问题串,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检验碳酸饮料中的气体的环节中,学生积极寻找多种方案。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孩子们上课时的兴奋状态是不多见的。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此节课的成功之处: 1、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2、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教学方法得当,教会学生学习 二、不足之处: 1、引课有些粗糙,如果用讲故事的形式讲清整个过程可能效果会更好,更准备,更为严谨一些。 2、在做对比实验时引导学生提问方式不太好,如果先做醋酸喷在紫花上变红,通过这个实验告诉学生。 3、在做碳酸分解实验时将给纸花加热改为加热变红了石蕊更好些,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到小气泡,证明碳酸分解出了二氧化碳。 4、因为前面性质讲解的过细,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最后设计的五道习题学生只完成了两个,而这五道习题的设计正是本节课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具体应用和延续,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由于时间关系没能都完成,比较遗憾。 三、改进的措施: 1、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学习,提问自己的提问水平和语言描述的准确严谨性。 2、教学中提高探究意识。在备课中做到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法,设计出符合所教班级学情的教案。遇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探究能力。 3、在授课中,一定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与此同时,这样也帮助教师自己提高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
(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