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应用概念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3、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用相对值代表实际值的方法。2、会用查阅资料、观察分析、整理与归纳数据、推断与假设的科学探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计量观和计量意识以及敢于向权威质疑的科学精神。2、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实际质量的比较。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提问】C-12表示碳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看到 “12、6、C”能想到什么?学生: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追问】如果再告诉你一个质子、一个中子的质量分别为1.6726×10-27千克和1.6748×10-27千克,你还能求出什么量? 学生:求出原子的质量。 1.6726×10-27千克×6 + 1.6748×10-27千克×6 = 1.993×10-26千克【讲解】不同的原子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投影】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千克; 即1.993×10-26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 即2.657×10-26千克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288千克; 即9.288×10-26千克让学生谈一谈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体会?(数值小,计算麻烦)思考:你有什么方法来简化吗?【讲解】 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学生阅读教材P41的相关内容。【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原子的质量*1/12【讲解】一种碳原子,指的是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这种碳原子。【板书】1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千克,其1/12是1.993×10-27千克≈1.66×10-27千克,则氧的原子量== 2.65*10-26千克 ==161.993*10-26千克*1/12【拓展延伸】今后学习中,我们可直接查阅书62页常见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师生一起查阅)。【看书】学生看表3-2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粒子种类 质量质子 1.6726*10-27kg中子 1.6749*10-27kg电子 质子质量的1/1836如表所示,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与质子、中子相对,电子的质量很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投影)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氢 1 0 1碳 6 6 12氧 8 8 16钠 11 12 23氯 17 18 35问题:除了查表,还有其他方法知道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吗?学生读图并思考:表格对你有何启发?分析: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所有质子的相对质量+所有中子的相对质量+所有电子的相对质量(电子质量忽略不计) =质子数×1个质子相对质量+中子数×1个中子相对质量 (1个质子相对质量=1个中子的相对质量=1) =质子数+中子数总结规律: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阅读资料卡片】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了解科学家事迹,培养民族自豪感。【课堂小结】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当堂检测1、原子(普通的氢除外)的原子的核是(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 B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原子量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 )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4、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确定它的( )A原子量 B质子数 C中子数 D电子数5、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微粒是( )A质子数和电子数 B质子数和中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 D核电荷数6、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所含微粒总数为( )A 26 B 56 C 82 D 86课后反思1、本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甚至是无法想象的抽象内容,从教学要求来看,只要求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就可以了,明确了本节教学任务后,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情况,从而分化难点。2、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表达、合作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