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总结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本学期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选择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文明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和家人,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生活。学生通过交流,与同学们分享劳动成果,在交流、汇报中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欣赏,学会了理解,获得了知识。同时努力号召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我发展和合作精神意识。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现从成果、不足和改进措施三个方面对本学期的教学进行总结:一、教学成果(一)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改方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为必修课程,这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门文化课程紧密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奠定了文化课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矗如在与语文学科的密切配合中,开展读书乐,组成小组读书会,组织故事会,展示学生的才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喜爱文学知识,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为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构建校园文化、熏陶文学人才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益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于他人之中,世界之中。教育就需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这种现实感、生活感的获得与体验,是其存在和转载自经济生活网,请保留此标记生活的直接目的。在处理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进程中,逐步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生活、社会调查。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个期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大涌牛仔服的发展,生长过程和取得的成就等,希望通过这个调查活动,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特色产业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还有调查自己家周围的古树名木,这些学生都比较容易进行,做得非常好,锻炼了能力。(三)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在于“实践”二字。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广泛的开展,拓宽了学生动手的空间,为学生自主动手、独立制作、体现个性化特征的设计提供了时间的保障。本着为全社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的建设人材的目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有必要。这学期组织了小制作比赛、设计大赛等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二、不足(一)定位不准确探究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中“活动课”的标志。但有本学期的部分内容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立性,将其误认为是“活动课”。这就造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被等同于“活动课”,缺乏明确的计划,使活动开展的真正意义无法达到。(二)活动实施不到位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活动主题多样化的背景下,教师不得不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遇到的身心问题,教师有限的能力难以应付大班体制下的繁重工作,最容易使学生的活动放任、盲目。(三)评价体制不合理教学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对师生的积极性产生影响。三、改进措施(一)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实施前,要细致地策划活动的内容和进行步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到活动方案的设计中来。明确活动的意义,从整体上把握活动的走向和实施。(二)设计合理的评价机制,保证活动实施的有效性按照活动的具体计划,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活动的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准备和开展活动,必要的时候,在活动结束以后,组织全班同学反思本次活动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也是很有意义的。其次,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促进同学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开展的有效性。总之,这学期里,学生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能真正做到锻炼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活动设计和评价机制上存在一些不足,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保证实践活动有效果、有意义地开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真正得到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