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通用版

资源简介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五年级下册
《综合实践》教案
课题一:难以去除的口香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口香糖残渣对环境的污染,了解口香糖的成分和性质,增长生活常识。
2通过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和课堂的讨论,为处理口香糖污染出谋划策。
3经过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爱护环境卫生,提高公共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口香糖的危害,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为环保做好事的习惯。
二次备课:能够根据目的,有效率地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了解口香糖对环境的危害,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为环保做好事的习惯。
教学难点:
认识口香糖的成分和性质,研究消除口香糖残渣的方法。
教具准备:
PPT、纸质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一)细致地去想想,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镜头。
镜头一 “悄悄”将口香糖吐在公交车上
镜头二 广场的口香糖随处可见,“城市黑斑”不少
镜头三 清理人员用手要一点点抠着人们随地吐出的口香糖
镜头四 校园中多少教员反复重申请不要随意吐、抹
镜头五 青少年、儿童,用手和口交替玩弄口香糖
在这一幕幕下,我们又该去说些什么呢?
(二)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些“黑色数字”吧!
2004年国庆节后,据有关部门统计,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就发现60万块口香糖残渣,经实地测算,刨去纪念碑、纪念堂的面积,平均每平方米有5块口香糖残渣。而要彻底清理这些残渣必须使用特制的清洗液和铁铲、铁刷两样工具,清洁工要先戴上白手套,将特制清洗液倒在黑残渣上,当残渣软化后,用铁铲砸二三十下使残渣表面断裂,然后用钢丝铁刷横刷纵刷80到100下,直到黑色痕迹消失。据计算,清理一块口香糖残渣需要36秒到1分半钟,清除一块口香糖残渣至少需要花费1.1元。
看到如此种种,我们不该去一起关注口香糖的问题吗?不该一起去呼吁些什么吗?不该从自身中去做些什么吗?
二、交流讨论,引发思考
(一)交流查阅的资料,了解口香糖的成分和性质。
从资料中了解到,口香糖的主要成分是糖粉、糖浆以及胶基,糖粉和糖浆都是溶于水的,在口腔中咀嚼时会随着唾液慢慢溶化掉,经过人们咀嚼后吐出的主要是胶基。胶基具有很强的黏合性,这就是为什么地上的口香糖痕迹不容易清洗的原因。胶基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橡胶和碳酸钙。一般口香糖弄到了衣服上,头发上黏糊糊的,越清洗越费劲,它的残渣也不易分解,将它埋在地里对土壤也有很大污染。
(二)给口香糖算笔道德帐
2002年10月,从北京天安门广场清理口香糖残渣工作中了解到,卖一块口香糖0.2元,清理一块口香糖残渣要花费1.10元。拒市场销售额计算,北京一年消耗8700万块口香糖,都吐在地上,要污染1.74万平方米的地面。
(三)展示摄录的口香糖残渣污染的地面。(有学校的操场、有小区的公园地面、有街道的路面……)与美丽的建筑形成对比。
(四)讨论组小结:
1口香糖具有很强的黏合性,如果粘在地上便很难清洗,进而对环境造成损害。乱吐口香糖也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当看到环卫工人在一点一点地清理地上的口香糖残渣时,你会怎么想呢?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请不要乱吐口香糖。
2和乱扔废纸、瓜果皮等物相比,随地乱吐口香糖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还容易传染疾病,其严重程度并不亚于“随地吐痰”。试想,一块口香糖在你的口中停留很长时间后,虽然让口腔清新了,但也带上不少细菌,如果你随口吐出,一定会给别人带来新的“污染源”,所以为了大家的健康,请不要随口乱吐口香糖。
3乱吐口香糖者,影响的不仅仅是你的个人形象,还会影响他人的心情。试想,如果你踩到了他人随地吐的口香糖,那双崭新的皮鞋被这倔强的黏稠物缠住不放,或者粘到鞋底,再次迈时一步一粘,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所以为了你自己不被口香糖缠上,请不要随地乱吐口香糖。
既然口香糖对环境有如此严重的危害,那么如何才能减少口香糖对环境的污染呢?
二次备课:此处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在课堂上快速让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节约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
第二课时
一、交流设想,制定方案
(一)多多进行宣传教育。
如电视上多做这方面的广告,大街小巷、公共场所多张贴这方面的宣传画,经常提醒大家。例如:树个“标靶”。在一些公共场所,尤其是在一些青年人喜欢去的地方设立一些小靶子或者一些卡通像。有些卡通上还写着一些字,比如“你有口香糖么?”“有本事你就用口香糖粘我。”“你能击中靶心么?”吸引人们投掷嚼剩的口香糖。这样,就可以用一种很有趣的办法把嚼剩的口香糖集中起来,随后的处理就方便了。
(二)厂家最好开发环保型口香糖。
(三)发现乱吐口香糖的人就罚铲一小时口香糖,惩罚的人体会到清除口香糖的困难后就不会再乱吐口香糖了。
(四)登记乱吐口香糖的人的大名,并把每天吐口香糖的人名登在报纸上,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很没面子,也就不敢乱吐口香糖了。
二、行动起来,消除口香糖污迹
(一)怎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呢?
不吃口香糖,在社会上不随地乱丢口香糖残渣;每当吃口香糖时,要把口香糖残渣用纸包好,再投放到垃圾筒里。
(二)用心体验。
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小区清除口香糖污迹。从活动中体会消除口香糖残渣的艰难,并把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
(三)学生写建议,宣读倡议书,发保护环境、清除口香糖污迹的宣传单。
三、课外延伸。
(一)口香糖只是环保的一个小小的部分,环保就在我们身边,你们发现我们身边有哪些对环境有害的行为吗?(一次性的饭盒,白色污染,难以处理;一次性筷子,浪费树木,助长了乱砍乱伐,等等。)
(二)我们只有一个家,一个地球,为了我们自己的明天,我们应该怎么样让他永远美丽呢?(达成共识————互相监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大家上台签名,表示环保的决心。
教学反思
亮点:
口香糖是学生的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话题,课程从现实生活入手,启发学生搜集资料,留意身边的相关现象,引导学生会去关注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问题。学生在学习本主题的时间,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特别是在讨论相关治理方案时,思考很多,讨论气氛非常活跃。
不足:
课堂讨论虽然活跃,但是不够深入,与学生对口香糖对环境污染的现象理解不深刻,对危害也没有深入的认识。
改进措施:
在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导从平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并且通过相关资料的呈现,使得学生对口香糖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课题二:白色污染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计算、讨论,使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过程,巩固统计基础知识;
2.通过真实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发展社会实践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二次备课: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发展社会实践能力。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
教学难点:
运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网系统、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段有关“白色污染”的视频。
(二)教师引导:从这段录像上,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联系实际,调查计算。
(一)收集统计数据
1说说自己家里一天大约要用多少个塑料袋?全班呢?
2调查每个年级有多少人?算一算全校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完成下面统计表。
3 全校同学的家庭每天一共要用掉多少个塑料袋?(平均数)
4 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呢?
5 如果一个塑料袋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请你计算一下全校学生的家庭每年用掉的塑料袋铺地,占地多少平方分米?
6 我们现在上课的这个电脑室大约有150平方米,如果把这些塑料袋铺地,大约可铺多少个电脑室?
(二)小结:看了上面统计的数据,你有什么感想呢?
(三)按主题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资料的主要内容和启示。
第二课时
一、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一)引导问题:
同学们想知道更多有关“白色污染”的知识吗?
(二)教师提供搜索路径,学生分组上网浏览、搜索、下载有关“白色污染”的文字或图片。
(三)学生汇报展示获取的信息,教师及时进行评价、交流
二、制作读书卡片
(一)引导:
同学们,说到不如做到,还是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你们刚才下载的文字或图片制作有关保护环境、清除白色污染的读书卡片或电子作品。
(二)小组合作制作读书卡片或电子作品
(三)轻音乐伴奏
三、作品的展示与评议
通过广播向其他学生展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创作意图,师生共同评议。
四、总结交流,反馈提高
(一)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实践活动,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怎样更好地来保护环境,消除白色污染。
(二)教师小结
同学们,塑料袋是有毒的,而且在十几年内是不会被分解吸收的,把这些塑料袋扔在地上,会污染大片大片的土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有人称我国的城市是被垃圾所包围的城市。虽然,我们每人每天扔1 个塑料袋好像不多,但如果全校、全城、甚至全国算起来的话,对环境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因此,保护环境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教学反思
亮点:
“白色污染”一直是环境保护的热点话题,同学们对这个现象一点儿也不陌生,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各种活动,如前资料的搜集、课堂讨论、制作关于“白色污染”的读书卡,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白色污染”对环境危害的知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治理“白色污染”的紧迫性。
不足:
第一课时进行小组分享时,组内的资料内容不够集中,因此分享时内容焦点不够突出,在班内表达分享时效果不够理想,分享的时候观点也不够突出。
改进措施:
关于搜集资料的任务,可以在课前提前布置给学生,给学生关键词和关键问题,并且提前划分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找寻同一次主题的资料,方便课堂讨论中深层观点的整合和生成。
课题三:遗弃的电池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合理地进行推断和预测,获得“发现──探索──分析──评判”的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更好地形成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怎样落实在行动上;对数据的合理分析。
教具准备:
PPT、调查问题设计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头脑风暴,熟悉课题内容
(一)查一查:
学生通过课前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废电池处理的资料,了解情况。
(二)看一看:
教师利用电脑图片,展示废电池的危害性及日常生活中的处理情况。通过查阅、观看,可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促使学生去思考。
(三)想一想:
为了美好的生活和人类的健康,我们能做点什么呢?(引出课题)
(四)组建:
动手组建“热点调查”节目,成立“小记者”站。
二次备课: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去调查,而是通过组建“热点调查”节目,来为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地展开调查搭建舞台,成立“小记者”站,可使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参与者,能带着热情、任务去展开调查。
二、分组活动(实情调查 亲自体验)
(一)活动一:“小记者”培训
1此次调查的目的、问题、对象是什么?
2你选择哪种调查方式?样本如何选取?在调查时应注意什么?
3请你参照课本附录(1)自主设计调查问卷。
自主设计调查问卷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设计时也可能会出现缺乏针对性、合理性的调查问卷,例如:有些项目写成了废电池的危害等。因此,安排(4)。
4组内交流调查问卷,取长补短,及时改进,小组统一
通过“交流──改进──统一”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助中完善调查问卷,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活动二:“小记者”出发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进行抽样调查。
2.让学生回归社会,获得第一手材料,体验“社会人”的辛酸,从而锻炼意志品质。
(三)活动三:“小记者”回站
1分小组交流调查中的感受、体验,准备下阶段工作。
2交流有助于学生内心世界的表露,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
一、科学探究(整理描述 严谨思维)
学生从调查问卷上只能粗略地认识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精确、理性地认识问题,必须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
(一)思考
我们如何用所学知识,将数据整理描述出来呢?(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二)操作
先制作调查统计表,整理数据,填人表格,然后针对整理结果,绘制统计图形。
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及算法化,框图化,程序化的思维方式。
二、合作交流(分析数据 发展思维)
(一)思考
针对调查结果,你对废电池的处理有哪些发现和建议?
(二)交流
召开信息研讨会,分组交流,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小组长进行汇总。
只要学生想说、敢说,能表明自己的观点,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
(三)预测
学生往往会出现对问题把握不准确,建议容易忽略缺乏实用性、创造性的情况。
(四)措施
各组选派“热点调查”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
用榜样激励的方式可让学生改进学习,同时由学生主持节目,还可增强学生“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才能。
(五)点评
教师点评,并作出总结性评价,活动结束。
三、自我反思(小结评价 优化思维)
(一)写一篇简单的调查报告(增加家长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收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二)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满意的调查报告在网上发布,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评价)
学生通过反思,可理清调查程序,优化思维。安排调查报告,网上发布信息这两个作业,一方面可多元化地评价学生,激励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向社会发布,从而使本节学习更具开放性。
教学反思
亮点:
为了让学生更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我上网查找了很多关于废旧电池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资料、视频等,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展示,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竖立环保意识。学生对课题内容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
少部分同学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因为时间安排不合理,且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学习习惯,导致社会调查未完成,并在后续的学生过程中无法融入后续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课题的学习以及活动的参予。
改进措施:
关于课下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订时间计划表,严格按照表格年时间点,有条理、有步骤地完成课下活动,保证活动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课题四:电子垃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有关电子垃圾的知识,使同学对电子垃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能力,获得实践体验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了解有关电子垃圾的知识。
教具准备:
PPT、调查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任务布置
(一)事先查阅有关电子垃圾与环境污染的相关资料。
(二)建立专题网站,收集部分资料。
(三)准备相机等设备记录部分活动过程。
(四)联系旧电器回收及处理利用站,进行参观采访。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机。电视机,手机等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但对我们的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的危机,不知大家是否意识到了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关于电子垃圾与环境的问题。你们觉得该研究或者探讨哪些问题呢?
三、定题质疑
(一)电子产品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那它有没有不好的方面?(思考、讨论)
(二)电子产品报废后如何处理?
(三)报废后的电子产品对环境有何影响?
(四)如何绿色环保的处理回收电子垃圾?
第二课时
一、归并总结,提出研究内容:
(一)电子垃圾的产生;
(二)电子垃圾的发展状况;
(三)电子垃圾给环境保护带来的危害;
(四)电子垃圾的绿色环保处理。
二次备课:学生就归纳总结的内容,分组完成思维导图,快速梳理课堂学习思路。
二、自由分组、小组合作展开调查研究
(一)找出核心问题,定好研究目标
a. 电子产品的调查 电子产品类型及作用
说说我们目前的电子产品使用情况
电子产品的使用的寿命调查
b. 电子垃圾的产生和发展状况的调查
了解电子垃圾发展的历史知识
世界电子垃圾发展历史 、我国的电子垃圾发展历史
c. 电子垃圾产生与环境污染的调查
报废后电子产品的去向调查
电子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对环境污染
d.电子垃圾的绿色环保回收处理
(二)进行具体分工,分工合作、查找资料
(三)制订课题研究方案、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抓住重点、汇报指导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方案,交流总结并完善自己的方案。
教学反思
亮点:
就生活中“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可能产生的危险为主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理解电子垃圾的危害性,懂得如何正解处理电子垃圾的方法,竖立环境意识。
不足:
个别小组在确定研究主题时,缺乏周密的考虑,导致研究进行到一半因为支撑材料不足而难以进行下去。
改进措施:
在讨论时,教师巡视教室时,应当给予学习能力不足的小组更多关注和指导,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难度。
课题五:环保家电
教学目标:
了解环保家电的分类和作用;了解使用环保家电对人类和对环境的益处。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使用环保家电对人类和对环境的益处;使能去影响家人购买和使用环保家电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
传统洗衣机洗涤衣物靠的是洗衣粉中的表面活性剂降低污物界面张力与拨轮搅拌的作用,使衣物上的污垢得以去除。但是洗衣粉会污染环境,所以科学家发明了很多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
(一)超声波洗衣机
通过超声波在衣物之间,不断产生微小的真空泡。真空泡在破裂时,会产生冲击波。它将衣物上的污垢从衣物上分离下来,起到去污作用。
电磁去污洗衣机
洗涤头上装有电磁圈。通电后,电磁圈发出微振。在快速振动下,污垢以及附着物迅速与衣物分离。
(二)活性氧去污洗衣机
利用电解水产生的活性氧来分解衣物上的污垢。
(三)臭氧洗衣机
将臭氧泵放在洗衣机中。臭氧分子可以分解衣物沾染上的尘埃,和污垢中的有机分子,并将其溶入水中,从而将衣物洗净,而且,污水经过过滤后,还可以多次循环使用。
(四)离子洗衣机
在洗衣机内安装离子水发生器,把普通自来水分解为离子水。离子水的高渗透性及离子独有的对污渍、灰尘的分解作用和吸附作用,将衣物洗净。离子洗衣机,省电又省钱。
二、绿色家电大搜索
(一)提出问题:绿色家电有什么特点?绝色家电对环境有什么好处?
(二)同桌交流
(三)班级共同分享观点
(四)制作思维导图,说明绝色家电的分类、特点和好处
二次备课:交流的主题包括:绿色电器的特点?绿色家电相比其他普通类型的家长,优点是什么?你家里有绿色家电吗?
三、总结
教育学生要做环保卫士,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家长,选用环保型家电
教学反思
亮点:
学生在了解多种不同类型的洗衣机时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讨论十分热烈。
不足:
部分同学对绿色家电缺乏了解,对绿色环保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
改进措施:
可以给学生分组后提前布置收集资料的任务,这样课堂学习的时候效率会更高,学生的讨论也会更有利于学习主题的深化。
课题六:可爱的家乡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通过活动,学生能队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简单的考察,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等一系列时间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调查方法引导:到图书馆查书/上网查资料;把资料抄好;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二次备课:在活动开展之间,老师引导学生先确实查找的内容,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查找,并对查到的资料进行归纳的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开展考察活动
(一)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二)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三)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四)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五)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三、分享考察心得
(一)学生(可分组)上台分享
(二)台下同学提问,交流互动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按照以下活动形式给为学生分组:
(一)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 《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二)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三)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四)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二、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三、按小组就选定的主题开殿实践活动
四、总结:按小组分享活动心得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和资料展示。
教学反思
亮点:
在前期充实的准备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关于家乡介绍的任务,最后展示的方式非常丰富,有小视频、海报、手工书等等,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孩子们学会根本目的来查找资料,了解了自己的家乡,也培养了对家乡喜欢的情感。
不足:
个别同学因为缺乏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参与度和贡献度不大。
改进措施:
小组活动应该有更周密的计划,或指定组长,给每位组员分配具体的任务,责任到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保证活动的参与度。
课题七:走进灯的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灯的产生与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通过自制灯具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2凭借“灯”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3通过查找资料、参观、展示、调查统计、设计制作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灯的产生与发展史和设计制作灯具
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灯具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灯的图片与资料。
二、导入阶段
(一)说一说:你们谁来说说为什么要发明灯?
(二)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交流自己对灯产生的看法。
二次备课:列出讨论的主要问题,如灯的作用是什么?灯有哪些类型?你的房间里有哪些灯?设定讨论的时间,5分钟,控制课堂讨论的时间,提升课堂效率。
三、活动阶段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灯的世界”,通过课前的了解和收集,你们在这一单元,最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或者是最想探究什么?做些什么?
(一)自学教材P37-46
(二)同桌互相讨论,确定想研究探讨的内容或小课题。
(二)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老师汇总小课题:
灯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电的发现与电灯的发明;灯的种类和用途;灯的发光原理;设计制作未来的灯;各种灯的用电量;家乡的特色灯……
(三)修改小课题后,制定一个活动方案:活动主题、时间、地点、人员、所需的材料、活动过程与方法、预期研究成果和要注意的事项等。
第二课时
一、活动阶段(灯的发展史)
(一)师:你们谁知道人类古时候,是用什么来照明的吗?是不是人类一产生就有灯?什么时候产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设计表格:“灯的历史”调查表
灯名 使用年代 形状 能源 用途 其它资料
(二)讨论研究方法:
1回家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了解有关情况。
2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3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4寻找老百姓家里珍藏的灯。
5上灯具店看看,拍摄有关照片、录象等。
二、讲小故事
(一)让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上台来交流
(二)台下同学提问互动
(三)教师点评
三、老师小结:
在篝火、松明、动植物油以及燃气还是主要照明方式的19世纪初期,俄国物理学教授彼德罗夫宣布,打算“以电取光”。通过不懈努力,他虽没有见到“持久的灯光”,但发现了“电弧”,标志着人类在由电到光的转化过程中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19世纪初,英国一位化学家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碳棒,制成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但因光线太强,只适合广场,普通家庭无法使用。
1879年10月21日,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通过7000多次长期的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炭丝白炽灯,并持续发光45个小时。
在20世纪的第9个年头,美国人柯里奇找到了性能极佳的灯丝材料——钨,它比其他任何金属元素的熔点都要高,且蒸发量较小。用钨丝充当灯丝制作白炽灯,是照明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牌。
1913年,兰米尔首次往玻壳里充入氮气,这是白炽灯的又一重要革新。之后,发明家引进了新元素——铼,它不仅熔点高、耐腐蚀,且机械性能好,电阻率比钨高得多。钨丝镀上铼后,寿命可延长5倍。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把灯丝制成螺旋形,缩小所占空间,提高发光效率。
1936年,人们制成双螺旋灯丝,使充气白炽灯的工作温度提高到2500摄氏度以上,而摄影用的甚至达到3000摄氏度,这标志着第一代白炽灯成熟了。
教学反思
亮点:
因为备课前资料搜集充分,在授课时有许多有意思的知识点和故事很吸引学生,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对于课题的内容有很深厚的兴趣。
不足: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感兴趣的点不尽一样,有些孩子对灯的历史发展比较感兴趣,有些对现代的节能科技灯希望有更多了解,导致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很难取得一致的观点。
改进措施:
给孩子们布置了课后延伸拓展作业,可以把课堂上的学习延续到课后,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继续搜集资料,进一步学习,深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精神。
课题八:家居新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绿色家居的特点;了解绿色家居环境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益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
了解知道家居绿色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PPT、绿色家具介绍视频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新课
讨论:你了解科技环保节能空调对人们的好处吗?
二、同桌讨论:这种空调与传统空调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优势?
传统空调通过制冷剂(即雪种)制冷,要用空气压缩机不断压缩制冷剂。环保空调通过水蒸发制冷,不用制冷剂,没有压缩机。环保空调最大优势是省电,用电量是传统空调的1/5到1/8。另外,环保空调冷风量更大,送进来的新鲜冷风可以将室内闷热、有异味、有粉尘的气体排出室外;环保空调可以打开门窗使用,所以环保空调更适合开敞的环境使用。
二次备课:整理环保节能空调与传统空调的资料,打印出来,让学生在讨论前先阅读,了解相关内容。
三、与风扇相比,这种空调的好处在那里?
环保空调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有换气作用,可以将室内闷热、有异味的气体排出室外,取而代之的是经过过滤的新鲜冷空气;而风扇只是加快室内空气流动,没办法降温,也没有换气作用。
四、这种空调适用范围如何?
环保空调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如:纺织、注塑、皮革、鞋业、制衣、印刷、五金、食品、印染、包装、电子、陶瓷、电镀、精细化工、机械等行业;另外,商场、医院、学校、网吧、舞厅、酒店、大排档等开敞式环境都适合安装。
五、分组交流,讨论:绿色家居的特点是什么?
(一)分组讨论
(二)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讨论结果
(三)全班互动交流
(四)教师点评
六、课后延伸作业
了解知道奥运村新型住宅小区里有哪些绿色环保家居
教学反思
亮点: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多思考:学生已经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习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等。还需要预设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争执。
不足:
课题与孩子们平时关心的话题有一些差距,有些孩子甚至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一类问题,导致在授课时,该部分同学对于课题内容非常陌生,不能很快地进行课堂学习的状态。
改进措施:
对于学生不熟悉的学习课题,可以提前发放预习资料,或者布置搜集资料的任务,让同学们可以提前熟悉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提升课堂学习的融入度和学习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