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预防犯罪目标提炼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知识目标: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能力目标: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自主学习一、了解罪与罚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3.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4.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5.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6.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二、加强自我防范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课堂探究错误观点 解析1.违法行为就是犯罪 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2.拘役等同于拘留 拘役指就近拘禁并强制劳动,是主刑的一种。拘留分为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不属于刑罚的种类3.罚金等同于罚款 罚金是附加刑的一种,由人民法院执行。罚款属于行政处罚,由特定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怎样加强自我防范?(1智辨是非1.犯罪是指触犯刑法且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2.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3.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4.拘留是主刑的一种。(×)5.犯罪一定是违法,违法必定是犯罪。(×)小试牛刀(一)了解罪与罚1.(法治观念)(2021大埔期中)重庆18岁的刘某在网吧通宵上网,熟睡时手机被人盗走,醒后他偷走他人的手机,以此弥补自己的损失。一念之差犯错,最终刘某被法院判决拘役4个月,缓刑6个月。刘某的行为(D)①是一般违法行为 ②具有社会危害性 ③应受刑罚处罚 ④表明其法治意识淡薄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二)加强自我防范2.如图漫画《一念之差》警示我们青少年学生(A)①违法行为必受刑罚处罚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③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④严厉处罚,严惩不贷A.②③ B.①②C.①④ D.③④课后训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法治观念)下列法律中,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最有力武器是(B)A.民法典 B.刑法C.交通法 D.教育法2.2021年2月5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常委陈刚受贿案,对被告人陈刚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万元。陈刚受到的处罚属于(C)A.纪律处分 B.行政处分C.刑罚处罚 D.行政处罚3.下列关于刑法、犯罪、刑罚的表述,错误的是(D)A.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B.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C.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D.刑法分为主刑和附加刑4.下列思维导图中,①和②应填的内容是(B)A.严重社会破坏性 法律要求B.严重社会危害性 法律标志C.社会暴力性 法律观念D.严厉的强制性 社会和谐的保证5.2021年3月,某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高空抛物案件,被告人徐某犯高空抛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2 000元。由此可见(D)①徐某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②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③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④人民法院依法履职,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刑法修正案(十一)针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问题作出如下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完成下面第6、7小题。6.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是(C)①年龄大小 ②严重社会危害性③刑事违法性 ④应受刑罚处罚性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7.关于降低刑责年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②能更好发挥法律的示警功能和威慑作用③能在一定程度上警戒未成年人遵守法律④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8.(道德修养)(2021广东模拟)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有旷课行为的占61%,有打架斗殴行为的占58%,有浏览黄赌毒等不健康网络信息行为的占42%。这警示我们(B)A.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B.要学法守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C.不良行为必然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D.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是生活中的诱惑和陷阱9.(2021广东模拟)下表是一份“未成年人犯罪与不良行为关系”的抽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启示我们(D)不良行为数量 1种 3种 5种 其他占犯罪未成年人的比例 20% 26% 45% 9%A.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都是从违法犯罪行为开始B.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C.未成年人违反纪律无关紧要,但不能违反法律D.未成年人应该防患于未然,自觉杜绝不良行为10.(道德修养、法治观念)(2021佛山模拟)张某为免费吃火锅,竟冒充战疫医生,并声称如果不免单就请新闻媒体来曝光店家,后被店家报警,受到应有的惩罚。这警示我们(D)A.经营者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B.不诚信行为必然会受到法律制裁C.法律是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D.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二、非选择题1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1年7月30日,湖南省安仁县人民检察院对未成年人小杨批准逮捕。经审查查明:刚满16周岁的小杨在高中休学期间与其他两名不满16周岁的人员实施砸车盗窃违法犯罪行为。承办的检察官了解到,由于小杨的监护人长期疏于管教,小杨长期逃学、交友不慎,最后走上了与他人砸车盗窃财物的犯罪之路。 材料二 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实施,该法局部下调刑事责任年龄至十二周岁;自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了未成年人成长的“底线”。(1)材料一中,人民检察院核定小杨犯罪的理由是什么?(6分)(2)材料一、材料二对青少年预防犯罪有什么警示?(8分)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年龄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免责12.(道德修养、法治观念)(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守法和用法的自觉性,积极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八年级某班开展了以“违法与犯罪”为主题的自主探究活动。对此,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未成年人犯罪人群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类型及所占比例不良行为类型 逃学旷课 吸烟 光顾网吧 酗酒 与不良青 少年交往比例(%) 86.7 87.8 80.6 76.5 83.7 材料二 未成年人主要犯罪类型及所占比例犯罪类型 抢劫 敲诈勒索 盗窃 其他犯罪比例(%) 54.4 23.8 10.5 11.3 材料三 中学生陈某因父母工作忙,疏于管教,平时在校不认真学习,常与社会上的闲散青年交往,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去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他由偷父母的钱发展到偷同学的财物,甚至把学校的电脑零件偷去卖,结果被行政拘留。某天,他与“朋友”小张竟拦路抢劫小学生,并把小学生打成重伤,被公安机关抓获。(1)请你说说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3分)(2)结合材料三陈某的案例,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6分)(3)材料警示我们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缓,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