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思维导图5.1法不可违目标提炼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及特征。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能力目标: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续表)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及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自主学习一、违法无小事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3.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5.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6.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2.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4.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课堂探究1.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如何区分违法行为?民2.民事责任和行政制裁有哪些?(智辨是非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2.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3.某公司因擅用王某的照片进行商业宣传被判赔偿500元,这是行政违法行为。(×)4.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是民事违法行为。(×)5.只要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小试牛刀(一)违法无小事1.张某以与某石场复垦施工方存在纠纷为由,纠集多人到石场闹事,还阻止公安民警依法执法。2021年9月15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寻衅滋事、妨害公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 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②社会正常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③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④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2.(2021罗湖期末)八年级学生李某经常旷课到网吧玩游戏,后因缺钱上网,持刀抢劫并造成受害人重伤,李某受到了刑罚处罚。在班会课上,同学们对该事件展开讨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B)①小佳:我们应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法律规范,增强道德观念②小坤:李某是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引起犯罪,我们要远离网络③小琦:任何违法行为都应受到刑罚的处罚,我们要自觉守法④小潼:从不良行为到违法犯罪仅一步之遥,我们要防微杜渐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课后训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1龙华期末)2021年7月,胡某先后将瓷盘、红酒瓶等物品从家中阳台窗户扔出,对小区业主造成惊吓。事后法院依法判处其拘役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 000元。胡某被严惩的原因是其行为(C)①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②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③对社会的危害较轻微④违反刑法的相关规定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法治观念)(2021茂名期中)如图表明了违法和犯罪两个概念的关系,下列选项也能用类似图形表示的是(C)题2图A.打官司——诉讼B.刑罚处罚——行政处分C.社会规则——道德D.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3.(2021罗湖期末)针对下列四个案件的违法性质及维权途径,其中解读正确的(B)序号 做法 解读① 邻居收养了几条流浪狗,每晚叫声很大,物业去交涉不管用 属民事违法,给法院打电话② 赵某将欠债者控制在地下室,百般羞辱,并将对方打成重伤 属刑事违法,向公安局报警③ 街上看热闹的群众挤占了人行道,导致交通受到影响 属行政违法,向检察院举报④ 某机构擅自将当地高考状元的照片用作宣传,且拒不撤销 属民事违法,向公安局起诉A.① B.②C.③ D.④4.(法治观念)(2021海珠期末)某校八年级(3)班举行“模拟法庭”活动,作为民事法庭的“小法官”,小涛要审理的案件可能是(D)5.(2021香洲期末)于某没有注意到“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停在禁停区域等待,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的罚款、记2分。于某的行为属于(B)A.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B.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C.刑事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D.违宪行为,应受到宪法处罚6.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给予罚款的处罚;李某因醉酒驾驶机动车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拘役。张某和李某违法行为分别属于(C)A.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7.(2021电白期末)下列案例与违法类别对应正确的是(D)案例 违法类别①韦某疫情期间造谣“盐城市区出租车一律停运”被依法拘留 民事违法行为②某公司因擅用李某照片进行商品宣传被判赔偿500元 行政违法行为③罗某因在社交平台发表侮辱抗美援朝志愿军英烈言论,被判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 刑事违法行为④张某因在高速公路超速行驶被处以200元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8.报假警是违法的。如图漫画《报假警》属于(C)A.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9.(健全人格)2021年11月17日,大连女幼师宋某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不希望大连疫情停止,希望能增加,越多越好”。此不正当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警方已经对她做出了拘留处罚,她工作的幼儿园也把她开除了。这警示我们,参与网络生活时(B)A.要对他人的网络言论负责B.要恪守道德、遵守法律C.要学会“信息节食”D.不要相信网络上任何信息10.小林因违法受到法律惩处,请你根据图示,判断小林的违法行为应该是(B)A.未经允许,旷课逃学B.闲来无事,谎报险情C.殴打他人,致其重伤D.敲诈勒索,数额巨大11.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行动,强化中小学周边文化环境整治,查缴有损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出版物等,特别对网络短视频、学习类应用程序等领域加强清理。对此,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是(C)A.整治网络混乱状态,严厉打击网络犯罪行为B.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就能避免青少年受污染C.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D.国家高度重视监管,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2.2021年8月31日,厦门警方破获一起盗窃案:思明区瑞景商业广场小米专卖店内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被盗。经初步审查,被抓获以田某某(男,15岁)为首的6名犯罪嫌疑人均系贵州初中辍学学生,长期流连网吧玩游戏、参与网络赌博,还经常出入歌舞厅等高消费场所,手头拮据来厦门实施盗窃,等待他们的是法律的制裁。下面不属于上述案例给我们青少年的警示是(C)A.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B.要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C.要厉行法治,坚持严格执法D.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二、非选择题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21年12月2日是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自2021年8月开展整治行动以来,北京全市共处罚不让行违法2.9万起。随着群众守法意识提升,“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明显减少。部分受访驾驶员认为,礼让斑马线需要交通参与者的互相配合。(1)驾驶员“不礼让斑马线”属于哪种违法行为?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什么?(4分)(2)材料表明社会和谐的保证是什么?(2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6分)遵14.(法治观念)(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榆林市某校学生张某,因父母工作忙,疏于管教,平时在校不认真学习,七年级时经常旷课逃学,屡教不改。升入八年级后,又沉迷于网络,为了去网吧上网,他由偷家里的钱发展到偷别人的苹果手机,结果被行政拘留,出来后不知悔改,常与社会上的闲散青年交往,沉迷网络游戏。为了获得上网的费用,张某在茶庄附近多次对路人持刀抢劫。该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5 000元。 材料二 以下是榆林市某校针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所做的调查统计表。从不良行为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法律意识弱 文化程度低 社区环境不良 不良文化影响76% 30% 29% 22%犯罪时的主要想法一时冲动 不知道是犯罪 为了钱财 为了朋友65% 46% 42% 39%(1)张某对路人持刀抢劫行为属于哪一种性质的行为?(2分)结合材料,说说张某的经历给了我们哪些警示。(6分)(2)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请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6分)家庭:家长要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尊重、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学校:及时教育和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重视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和法制教育。社会:要为未成年人创建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思想和心灵的健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