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三 元素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中包括:元素及相关内容(第一课时)、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二部分内容。本课安排在《分子、原子》、《原子的结构》之后进行教学,本课内容地位很重要,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有助于将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此为第一课时,并且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适量的调整,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元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能够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初中学生来说,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常常和原子混淆,同时也不能很好的建立宏观和微观的概念
三.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讲解与具体实物结合起来,方便学生理解。整个过程中注重讲练结合,加深印象。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形成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和原子的区别;能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描述物质
2.初步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化学理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活动加深对元素概念的认识,通过对比把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 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
五:教学方法: 探究教学
六:课时安排: 2个课时(此为第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
实验用品:水分子的结构模型、烧杯
其他用品:教学课件、微课制作、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投影:生活中的用品 讲述:俗语“吃啥补啥”,我们摄入的食物会补充人体所需的基本成分;例如喝牛奶会补钙,会促进骨骼的发育、烧菜加入碘盐,会预防甲状腺肿大、含氟牙膏的使用,会预防龋齿的发生,这里所说的“钙”、“碘”、“氟”、“锌”各指的是什么基本成分? 追问:你能说出什么是元素呢? 观察图片 感知元素 创设情境,认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探究一:拆分分子 要求:小组内先观察分子模型,再拆分分子模型,再按照一定的方法将拆分后的原子分类摆放 说出分类摆放的依据 请小组代表把拆分的原子分类放到两只烧杯中 讲述:我们把来自不同水分子中的核电荷数都为1的氢原子放在一起统称氢元素,来自不同水分子中的核电荷数都为8的氧原子放在一起统称氧元素 提问:请总结什么是元素 观察分子模型、小组合作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学生总结 通过实物帮助学生形成元素的概念,并且建立元素和原子的关系
展示:原子的结构 展示:资料 提问:同类原子指的是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完全相同的原子吗? 播放:元素的发现历史 学生阅读 填写学案 汇报学案 观看,发表感想 通过分析资料得出元素科学的概念 了解体会元素概念的形成历史,加深对元素的认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过渡: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而原子、分子也可以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请以水为例,试从多角度表示物质。 探究二:从多角度描述物质 追问:简述元素、原子间的关系 小组合作 代表回答 建立从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角度认识物质
展示:几组化学式表达式 探究三:在化学变化中,分析元素、原子、分子有何变化 练习1: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物要有何特点? 练习2:西方的炼金家希望点石成金的愿望为什么不能实现 观察分析 得出: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在化学变化中不变,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变化中改变 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和练习认识元素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
小结:本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还了解了元素和原子的关系以及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那么元素在自然界中如何分布的,我们如何来书写元素等,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回顾知识 回顾今天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课题三 元素
元素:核电荷数(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 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
2.元素是从宏观上表示物质的组成 只有种类之分,无个数多少
原子是从微观上表示物质的构成 即讲种类,也讲个数
3.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十: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