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案

资源简介

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了氧气和水两种自然界常见的物质以后,我们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安排。通过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为后面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金属的冶炼做了很好的铺垫。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知道碳的化学性质,能准确描述有关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能运用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B、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C、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教材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学起来相对简单易于接受。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依据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是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碳的化学性质
一、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的稳定性)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应用:①档案资料用碳素墨水书写
②埋木桩,把埋人土里的部分烧焦
③用墨汁书写的字画,年长日久不褪色。
二、碳与氧气的反应
1.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 + O2 点燃CO2 (氧气充足)
2.燃烧不充分
2C + O2 点燃2CO (氧气不足)
应用:做燃料
总结提高
上述碳的可燃性中,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这是碳本身具有的性质,而‘O2充足与O2不充足’是一个外在条件。我们在学习、应用碳的可燃性作燃料时,要提供充足的空气(氧气),使碳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会更多。
提出问题
碳能够与单质氧结合,那它能不能与氧化物中的氧结合呢?比如CuO,如果能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呢?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现象,如何检验生成物呢?
做这个实验,我们应该用哪种实验装置?
我们需要哪些实验仪器呢
三、还原性(碳和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现象 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 在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变为铜,所以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同时反应中碳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变为二氧化碳,所以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碳粉进入导气管
(3)加金属网罩目的: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4)实验结束,先夹好止水夹,再熄灭酒精灯。
(5)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条件都是“高温”。
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学习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对反应后的气体成分产生了疑问,某学习小组对该反应产物中的气体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 想〕
①气体产物全部是CO2 ②气体产物全部是CO ③气体产物是------
〔查阅资料〕 CO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设计实验〕根据各自的猜想,他们共同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现象与分析
现象 结论
如果装置B________, 装置C无现象, 则猜想①成立
如果装置B无现象,装置____________ , 则猜想②成立
如果装置B_____,装置C____________ , 则猜想③成立
〔结论〕实验现象证明猜想③成立,同学们的疑问是合理的。
反思:
(1)同学们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出产生CO;
②原因二:反应C + 2CuO高温2Cu + CO2 ↑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CO;
请你从原因一、原因二中选择其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学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实验,请你归纳出单质碳在工业上的重要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这两个方程式,看看有什么特点?
3C + 2Fe2O3高温4Fe + 3CO2↑
C + 2CuO高温2Cu + CO2 ↑
像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就叫做:还原反应。
例如:氧化铜失去氧变成铜单质,我们就说它被还原了。是碳使氧化铜变成单质铜的,我们则说碳具有还原性。
C:得氧,被氧化 ,C发生氧化反应, C是还原剂(性) 只对反应
CuO:失氧,被还原,CuO发生还原反应,CuO是氧化剂(性) 物而言
冶炼金属——把金属氧化物中的金属还原出来。
总结提升:
由此可见:物质除了与单质氧反应外,也能与化合态的氧反应,但都是氧化反应。
你能写出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吗?
C + CO2高温2CO
课堂练习:
1.“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的主要成分是C)这句广告词说明: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最早的威尼斯人在岛上建房子时,会先在水中打下一圈密密麻麻的、九米深的木桩作地基。在打下木桩前,总是要将其表面烧焦的,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碳游离出来,使木桩不易腐烂,可以保存久一些。
3、试管中有黑色粉末,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这黑色粉末是( )
A.氧化铜 B.四氧化三铁和木炭粉
C.氧化铜和木炭粉 D.氧化铜和二氧化锰
4、用碳制水煤气的反应如下:C+ H2O高温CO + H2
(1) 得氧,发 生 反应, 是还原剂。
(2) 失氧,发 生 反应, 是氧化剂。
(3)从化合价分析,在反应中,C 具有还原性的原因是 。
5、在做氧化铜与木炭反应的实验时,往往会发现反应后试管中仍有黑色固体。小明对此进行了探究,并邀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问题:氧化铜与木炭充分反应结束后,试管中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可能是① ,
② 。
查阅资料:铜、木炭都要不与稀硫酸反应,而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形成蓝色溶液。
实验与结论: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向盛有少量该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现象。
如果猜想①正确,现象应该是: 。
如果猜想②正确,现象应该是: 。
实验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多种,请你再设计2种方法来证明小明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结:碳的化学性质
一:常温下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性。
二:可燃性
C + O2 点燃CO2
2C + O2 点燃2CO
三、还原性:
3C + 2Fe2O3高温4Fe + 3CO2↑
C + 2CuO高温2Cu + CO2 ↑
C + CO2高温2CO
交流评价:谈谈本节课学习后,我的收获:
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课题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