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物质的构成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情境课题:课题原子的结构 主备人: 备课时间:课 堂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三者的等量关系。过程与 方法 通过类比、归纳进行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重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境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与学双方活动设计、教具、学具、器材、板书设计)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 获取新知一 探究原子的结构 1、介绍原子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三种原子结构模型 2、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3、归纳总结原子的结构 4、运用新知,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回答相关问题 5、学生活动 找规律 通过观察表格得出相应信息 获取新知二 1、阅读相关内容,回答相应问题 2、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内容归纳得出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4、找规律,找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5、练习 谈收获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一、情境引入: 1、以点石成金的童话故事引入,提出石头不能变成金子的是因为所含的原子不同, 2、回顾旧知识:回顾原子概念,明确“最小”的限定含义 3、引出新知:设问原子在结构上是否可分,如果可分,其构成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新知一 1.介绍三种原子结构模型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生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抛出问题:谁的模型更接近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53页原子的构成第一段,回答问题原子是不是简单而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他由哪些部分构成?。 学生活动: 1、阅读第一段内容并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 2、 描述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 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板书:一、原子的结构 质子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 原子核 中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讨论: 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对于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哪些粒子带正电,哪些点负电,哪些不显电性? 带正电荷的微粒:质子、原子核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不显电性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3、阅读表格,表述有关信息: 阅读思考: 教材53页表3-1,给我们提供哪些信息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核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碳66氧88钠1211氯1817回答问题:1、不同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吗?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与原子序数有何关系 ? 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 3、同一种原子质子、电子、中子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 1.不同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2.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3.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思考:1、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提出问题:点石成金为什么不可能能? 温馨提示:构成普通石头的分子中主要含有碳原子、氧原子、硅原子、钙原子,而金中含的是金原子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化学变化只是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石头和金中所含原子不同,不能实现转化 过渡:原子中原子核和电子谁占空间更大呢?学生猜想,教师以幻灯片展示体育馆和蚂蚁之比好比原子和原子核之比,从而得出原子的体积绝大部分被电子占有,进一步追问,这些电子占据这么大的空间,到底是静止不动呢还是在你们运动呢?如果在不停的运动,那电子的运动有轨道吗? 新知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设问: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学生观看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的模拟动画。 氢原子的结构(1个电子)对比行星绕太阳运功 得出结论:虽然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但并没有固定轨道,难道毫无规律吗? 继续观看:钠原子的结构(11个电子) 得出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1).高速运动 (2).无规则运动 (3).分层运动 总结:把电子在不同的区域内运动的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自学指导二认真阅读课本54页1-3自然段。观察图3-10和3-11,3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 1、原子中核外电子运动有什么特点? 电子在原子中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2、原子中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分层排布,由里向外分别为一、二、三……七层。 3、怎样表示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怎样画原子的结构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结构。 板书: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讲授:原子结构示意图代表的意义 1)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值是质子数,+表示带正电 2)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表示该电子卖劲上的电子数。 自学指导三 观察课本第54页图3-12,2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 1、原子的第一层最多排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 排 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 个 (只有1层的不超过 个)。 2、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 的电子层,排 满第 层的 个电子,再排第 层,排满第 层的 个电子,再排第 层。 练习:1、运用分层排布的规则填表 原子种类质子数电子层数第一层电子数第二层电子数第三层电子数氢1氧8钠11镁12氯172、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画法:画圆圈,标核电,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课堂小结 介绍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引导学生以汤姆森原子模型,猜想:a粒子全部穿过金箔。 观察视频 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分析a粒子击穿金原子三种实验现象并解释。 交流共享 1、只有极少数的a粒子被弹了回来,这极少数的a粒子碰到了很大的阻力还是很小的阻力? 2、这种阻力是来自质量很小的电子吗? 3、“产生这种阻力的部分”它的体积相对于原子来说是大还是小,从实验的什么现象可以说明?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物质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结构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带正电) 原子 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排布 1、分层排布离核:由近到远1——7层 能力:由低到高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每层电子排布规则: 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探究原子的热情 制造学生认知冲突。 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 为化学知识的形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交流等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习惯,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寻找的规律让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开阔视野,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给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知道原子中的电子有很大的运动空间。 利用多媒体展示,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同时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揭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通过例子,提高学生的观察归纳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加工处理,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良好学习方法 让学生能运用当堂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 后 小 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