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引入 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 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华生问道:“敬爱的先生, 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 福尔摩斯慢条斯理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只要称出 先前烟斗和烟丝的总重量,再减去抽完烟后烟斗和剩余烟灰的总重量, 不就是我吐的烟和气体的重量了么? m(烟丝)=m(烟灰)+ m(烟气)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这样设置学生感觉新奇,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 活动探究、引导发现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作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让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猜想与假设:
①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2、 设计和实施实验。
在学生充分假设基础上,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考虑到安全问题,此方案由老师演示,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分组实验: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由于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不了解,因而首先要求学生参照教材的设计原理和思路,向学生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根据教师的指导,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并强调认真观察和思考,做好实验前后的记录和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也从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分组实验使学生得到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得出结论
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可能有如下的情况:
演示:红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分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钉表面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教师顺势归纳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4、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进一步理解
化学反应在开放的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也相等吗?
教材94页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5-1 碳酸钠与稀HCl反应前后总质量的测定。
老师演示实验
实验5-2 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测定。
注意:观察并能描述实验现象
然后提出疑问:(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一些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通过讨论,对质量守恒定律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
(1)各物质指:所有的反应物和所有的生成物
(2)“总和”意味着:把各种状态(气、液、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算在内。如肉眼看不见的气体也应考虑
(3)“参加”意味着:反应物中过量的剩余部分的质量不应算在内
(4)质量守恒定律仅适用于 化学 变 化
设计意图:挑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迸发出改进实验探究的动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意识,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三、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在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后,再提出难点疑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以氢气燃烧生成水为例
(
点燃
)
氢气 + 氧气 水
(
点燃
)
H2 + O2 H2O
分析讨论:
①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了吗?
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变了吗?
③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讨论和交流后,再从微观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图中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即“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讨论 :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变了吗?元素质量变了吗?物质的总质量呢?
物质种类呢?分子种类呢?
学生展示后,老师点拨、归纳、总结
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①原子的种类②原子的数目③原子的质量④元素的种类⑤元素的质量⑥物质总质量
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改变的是:①分子的种类②物质的种类
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设计意图:微观图片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达到本节课难点的突破。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确定物质的质量
在 A + B —— C + D 的反应中,5克A和4克B完全反应,生成 3克C,求生成的D的质量。
2、解释现象
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术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3、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化学反应2XY2+Y2=2Z中Z的化学式为( )
 A、X2Y3      B、XY3  
 C、X2Y6      D、 X2Y4
推断物质的组成
某物质M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则它肯定含有哪些元素?( )
A、C H B、 C
C、C H O D、H O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 、 交流反思,体验成功
通过本堂课学习,收获如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