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疏密相间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书法中疏密相间的结构原则。2、掌握密而不挤、疏而不散的结字方法,体验汉字疏密变化的美感。3、通过王羲之《以书换鹅》的故事,感悟书法结字变化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习疏密相间的结构原则,掌握并运用疏密原则书写汉字。教学难点:如何处理书法中的“疏”和“密”,尝试分析并运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笔墨纸砚、垫毡、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5个米字格,米字格中有一到五个长横,学生观察,教师提问:随着格子中的横线越来越多,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小结导入:本学期我们将学习汉字的结构原则,并运用到实际书写中去。在一个字中,有的部分笔画多,有的部分笔画少。笔画越少,间距越大,感觉疏朗;笔画越多,间距越小,感觉紧密。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汉字中的疏密关系。板书:第1课 疏密相间疏朗紧密二、学习新知。1、初步感知疏密。(1)出示“在”“囊”两字,学生观察:教师提问:比较这两个字,哪个字笔画密,哪个字笔多?指名回答。(2)教师提问:“囊”字中是所有笔画都密吗?学生交流:上密下疏(3)教师小结:在不同的字中,笔画少的字,笔画间要疏朗;笔画多的字,笔画间要紧密。在同一个字中,笔画多的部分要写得紧密,笔画少的部分要写得疏朗。像“在”字笔画较少,排列疏朗,笔画较粗,字形略小。“囊”字笔画较多,排列紧凑,整体密而不挤,字形较大。所以我们要注意:疏密相间,巧妙安排。(4)学生试一试。学生临写“在”“囊”两字,在写的过程中观察字的疏密变化。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教师评价,表扬临写比较好的学生。2、深入感知疏密形式。(1)出示例字“门”“团”,学生观察后指名说说:例字中的疏密关系是怎样巧妙安排的?教师小结:“門(门)”字上部分笔画多,收紧,以成上密下疏之势。“團( 团 )”字中间笔画多,外框向四周拓展。(2)出示例字“动、诵”和“界、夜”,学生观察思考:中几个例字中的疏密关系是怎样巧妙安排的?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動(动)”字左密右疏。“誦(诵)”字左部分笔画少,右部分笔画多,运用横细竖粗的方式表现疏密对比。“界”字“田”封闭空间宜小,撇捺舒展,下面竖撇和竖不要平行。“夜”字上紧下松,舒展捺画。3、学生临写“門、團、動、誦、界、夜”。4、展示评价。重点讲评作业中密的排列匀称和疏的空间布白是否合理。5、教师小结:疏密变化在书法结构中非常重要,要“密而不挤,疏而不散”。板书:疏而不散 密而不挤6、学生再次临写。三、拓展延伸。1、单钩比对。用钢笔单钩例字,并比较不同书法家是如何处理疏密关系的,体会相同字的不同疏密处理方法。2、拓展思考。请学生说一说,疏密变化在下列字中是怎样运用的,体会一下字中的多种疏密形式组合。3、师讲书法家故事《以书换鹅》。根据《晋书》记载,大书法家王羲之十分喜欢鹅,每次听说哪儿有特别好的鹅,他都会不辞辛劳前去观赏。一次,听说有个道士养的鹅很好,他又前去观赏。看到那些可爱的鹅,他非常喜欢,请求道士将那些鹅卖给他。道士说 :“只要你为我写一部《道德经》,我便把整群鹅都送给你。”王羲之高兴地写完《道德经》,换走了一群鹅。听了这个故事,你在书法上游什么启发?指名说说。主要让学生感悟书法结字变化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四、整理反思。1、书写疏密相同的汉字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疏密形式?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2、清洁、整理学具。板书设计:第1课 疏密相间疏朗(疏而不散)疏密相间紧密(密而不挤)上疏下密 结构合理疏密形式上密下疏 内部紧密左密右疏 横细竖粗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