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2、认识微粒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教学用具】
学生用品:
两个烧杯(20mL)、两支注射器、自制一端封口玻璃棒;酒精、酚酞试剂、水
教师用品:
烧杯(1个1000mL、一个50mL)、多媒体教学课件、酚酞试液、自制小铁树、胶头滴管、氨水、方糖、矿泉水一瓶、锤子、水分子模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境导入 【讲述】欢迎大家来到化学家园——化学课堂,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生活中的各种物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怎样能让我们肉眼可见的物质变小呢? 【提问】1、大家能不能把这个方糖变小? 2、方糖到哪里儿?怎样证明它的存在? 【讲述】方糖溶解到水中,肉眼看不见,我们把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物质叫微粒。假如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物质都分解成最小微粒,发现只有三种情况:一个个(原子)、一团团(分子)、带电(离子)。 【展示】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图 【总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活动】、出示水分子模型,拆模型,在组合模型。 根据问题完成活动  用锤子把方糖敲碎 把碎方糖放入水中 尝试水的味道 联系生活,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区分下列物质的构成:H2O CO2 O2 H2 S P Fe C 【总结】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组合分子 从生活实例出发,让肉眼可见的物质变为微粒,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微粒的存在,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切割物质变为三种微粒,让学生明白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通过化学式让学生区分分子、原子。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从模型的拆分让学生明白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新课讲授: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讲述】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的确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现在我们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展示】一些分子和原子的图片。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原子的存在,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算一算】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数一滴水的水分子所用时间? 【比一比】把分子放大和你小指甲一般大,按这个倍数放大你的手,就可以握住握住一个地球 【出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的分子图像。 【提问】1、分子间的黑色部分是表示什么?通过实验验证。 2、从实验现象1总结结论? 【反问】液体间有没有间隔呢?请大家也用实验来验证,完成实验2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总结】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学生实验】1.用注射器抽取8ML空气,堵住出水口,用力推注射器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总结】1、气体微粒间有间隔。 【学生实验】2.用注射器分别抽取8ML酒精和水,堵住出水口,用相同力推注射器 明确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通过提问,反问,层层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等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知识迁移运用。
【反问】酒精和水推不动,是不是液体微粒间没间隙呢?通过实验3来验证 【讲述】微粒间都存在间隙,不管是气体,还是液体,固态都有间隙,气体微粒间隙大于液体大于固态。 【巩固练习】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热胀冷缩 【拓展】温度对物质微粒间间隔有影响,一般温度升高,物质微粒间间隔增大;温度降低,间隔缩小。 【学生实验】3、把实验2中的注射器中的酒精8ml推入玻璃棒中,在把注射器中的水推入玻璃棒中,直到加满。食指堵住管口,上下倒转玻璃棒8次,松开食指观察。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液体间也有间隙 自制实验器材,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液体微粒间的间隙,并能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知识迁移运用。
【小魔术】铁树开花 自制一颗小铁树,挂满小棉花,滴上酚酞,树下放一个装有氨水小烧杯,再用一个大烧杯罩住铁树,观察。 【总结】1.分子在不断运动 2.不同的物质微粒运动速度不同 【巩固练习】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总结】3.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度越快 【思考】1.从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2,位于要罩住大烧杯? 小烧杯中的水为何没变色? 学生联系生活,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交流。 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的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使深奥的知识变成浅显而易于理解。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联系生活的同时明确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并尝试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提高应用、解题能力
【反思与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学生讨论小结并发言 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加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二、分子等微粒的特性:
1、小
2、运动
3、间隙
(谐音:小东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