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等社会问题;
(3)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4)知道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及一氧化碳的用途。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现象;
(2)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示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
(3)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4)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强安全意识。
(5)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的处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全面地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树立关注环境、关注社会、热爱自然的意识。
(2)通过自主探究,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学准备]
(1)教材P.117—P.118 实验6-3、6-4、6-5;
(2)补充实验 a:一瓶雪碧、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试管、澄清石灰水;b:试管、滴管、石蕊试液、试管夹、火柴、酒精灯;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讲故事,回忆旧知,引出新课课题
1、从小故事《碳父和他的两个女儿》,既复习课题1的相关知识,又自然引出本课题内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回顾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讨论: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简单的方法也能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二、观察实验,探究分析,认识二氧化碳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问:瓶中物质什么状态?有无颜色?图片介绍干冰及升华特性。
2、演示[实验6-3]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而且是下方的先熄灭,这又说明了什么?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3、演示[实验6-4]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讨论]实验室还有什么例子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现象也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介绍汽水等生产,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思考]用什么方法证明汽水中逸出的无色无味气体是二氧化碳呢?[补充实验a:将逸出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得出Ca(OH)2 + CO2 = CaCO3↓(碳酸钙)+H2O,此方法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设疑]二氧化碳不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真的只是由于它能溶于水吗?会不会在溶于水的过程中也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4、演示[实验6-5]介绍:石蕊是一种色素。
分析结果: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酸(碳酸H2CO3) CO2 + H2O = H2CO3
[补充实验b:取实验6-4后的液体,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然后再加热试管内的液体]得出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2CO3 = CO2↑ + H2O。
5、以“死狗洞”的故事,得出CO2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这一重要性质,从而引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的用途。
三、联系生活,对比学习,了解一氧化碳
1、从无锡煤气中毒事例,对比二氧化碳,推测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结构的比较,引出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不同。
(1)毒性及中毒原理;
(2)可燃性(燃烧现象、化学方程式)
(3)还原性(分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方程式,适当补充现象、操作、尾气处理)。
[本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课后活动]课本P.122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也可用水垢代替鸡蛋壳)
[书面作业]教材P.123
[板书设计]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CO2)
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气体(通常);2、ρCO2>ρ空气 ;3、能溶于水;4、干冰易升华。化学性质:1、不支持燃烧,不可燃;不供给呼吸;2、能与石灰水反应;3、能与水反应
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用途
二、一氧化碳(CO)
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气体(通常);2、密度略小于空气 ;3、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1、毒性;2、可燃性;3、还原性
用途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