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 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0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第二节 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0

资源简介

《课题2.2 气候 》教学设计
设计时间: 年 月 日 20 -20 年度第 学期第 周星期
设计人 科目 任教年级班别
教学内容 2.2 气候(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并简单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了解我国气温分布规律和温度带的划分。 3.了解我国降水分布规律和干湿带的划分。
学情分析 《气候》一节在七年级地理已有一定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学习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并简单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了解我国气温分布规律和温度带的划分。 3.了解我国降水分布规律和干湿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读图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我国降水量地区的分布特点与成因。
方法手段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式教学
基本流程
教学过程(“三环四步”导学)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课堂小测 古诗词谚语里的气候 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主要的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 冬季气温分布规律 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除青藏高原外,为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 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 热带、高原山地气候区 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干湿区: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划分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多少 师:多媒体播放部分有关气候的古诗词谚语,解释关于气候的意思。 生:阅读古诗词谚语里的气候,体会我国的气候差异。 师:多媒体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 生:读图,完成填空题: 我国东部地区自北向南有( )气候、( )气候 和( )气候,西部地区有( )气候和( )气候。 师生总结,并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气候类型主要特点和分布地区。 师:引导学生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 生:读图思考,回答问题: 1.海南省与黑龙江省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小结: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师:引导学生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生:读图思考,回答问题: 估算我国7月平均气温超过16℃的地区占我国总面积的比例;说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 小结:除青藏高原外,为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师:引导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降水分布规律。 生:读图思考,回答问题: 说说我国哪些地区年降水量超过800mm?说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小结: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总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地形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 师:引导学生读“中国温度带图”。 生:读图填空 我国自北向南分为( )( )( )( )( )五个温度带和一个( )区。 师生小结。 师:引导学生读“中国干湿地区图”。 生:读图填空 我国分为( )( )( )( )干湿区。 师生小结。 师:课后延伸我国指北分布图。 课堂小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使用导学案进行预习,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共同总结,巩固所学,加深记忆。 用问题导学,带着问题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图导学,体现学科特性,并训练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以图导学,体现学科特性,并训练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使用导学案,提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2.2 气候 一.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1.主要的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二.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 1.冬季气温分布规律 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2.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除青藏高原外,为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三.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 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四.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 热带、高原山地气候区 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五.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干湿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划分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多少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