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教案

资源简介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题是在初中学生学习二氧化碳之后,继续学习碳的第二种氧化物,此节内容起着承接和对比的作用,它是对碳和碳的氧化物学习的继续,同时又通过比较,认识到一氧化碳虽与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差异大。所以说,本课题在理论上是对化学概念的完全提升(新教材化学的概念发生了改变,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不同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本课中,一氧化碳毒性的相关知识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与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由于一氧化碳有剧毒,对探究实验的开展是一个严重阻碍,所以本课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毒性与生活密切相关,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在厨房的煤炉当中;同时一氧化碳的毒性与环保紧密相联也体现现代化学的理念。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掌握CO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关注“煤气中毒”。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CO的性质实验和用途。
  (2)CO还原CuO的反应,并归纳其还原性。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所掌握,为学习一氧化碳奠定了基础。
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充满兴趣, 但实验的动手、分析思维能力较弱,所以我采用以“图片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教法
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比较归纳法、讲解法、问题讨论法。
四、学法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网络和视频资料及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一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巩固旧知识,加深理解新知识。
3、引导学生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由芜湖“煤气杀人”事件引入新课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CO物理性质的探究(分析故事中的案例、然后总结)
有人建议李先生把装在密闭狭小浴室内的热水器移到室外,他却说我身体好、鼻子灵,加之洗澡时会有水不断喷出,不会有问题的,结果李先生却在一次洗澡过程中毒身亡。你说这是为什么吗?
总结归纳CO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无色 气态 无味 比空气略小 难溶
比较 CO 和 CO2 的物理性质
  性质 气体  色、态、味   密度   溶解性
 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大  易溶于水
  CO 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略小  难溶于水
  异同点   相同   不同   不同
3、CO化学性质一 可燃性
用多媒体展示CO可燃性的实验。
学生观察归纳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你知道CO的用途吗?
厨房中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CO 。---作燃料
学以致用------讨论煤炉中的化学
4、CO 化学性质二 毒性
学生阅读P121,完成以下问题:
(1)、CO中毒的原理是什么?
(2)、CO中毒的危害有哪些?
(3)、产生CO的途径有哪些?如何预防煤气中毒?
(4)、煤气中为什么要掺少量难闻气味的气体?
5、CO 化学性质三 还原性
用多媒体展示CO还原性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归纳现象,然后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讲解还原性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白利用其还原性可用来冶炼金属。
应用:学生书写利用Fe2O3 与CO反应冶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6、性质决定用途 展示CO做燃料、冶炼金属的图片
7、知识小结
8、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
9、巩固练习
10、课后探究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了CO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合理使用多媒体。在这节课中,恰当地运用了电脑这个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教学效率。尤其是放映小白鼠一氧化碳中毒的录像,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充满了好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总的来说,这节课在育人为本,主体观念突出,面向全体,开拓创新,关注生活和现实,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方面,我认为都是成功的。
八、教学理念: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民主、自由,倾向于学生能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就是学生“自主性”原理。学生将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节课能把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网上查资料、实验探究,欲望始终,学生兴趣很浓,个个主动参与学习中,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一氧化碳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很高。师生交流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体现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进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