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三气之一。主要讲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等,这些知识和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日常生活都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本节课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节课重在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物质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同时它的学习能让学生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能制汽水,还知道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检验CO2,但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是什么性质决定的,它还有哪些用途,是学生们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这节课重点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形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具备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根据学生情况,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抓住重点,掌握重点知识。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觉去看待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且会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和方法:
结合实验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体现科学探究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重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难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仪器与药品】
酒精灯、火柴、烧杯、镊子、集气瓶、塑料瓶、胶头滴管、蜡烛、稀盐酸、水、蓝色石蕊试纸、澄清石灰水等。
二、课堂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播放“死狗洞”flash动画)意大利有个奇怪的山洞,当地人称他为死狗洞,因为当人走进去的时候没有异常的感觉,如果牵一条狗,狗很快会窒息而死。请问你们能解开这个谜题吗?猜一猜这种现象与我们知道的哪种物质有关吗?【教师评价】是的。那二氧化碳与这种现象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 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思考、回答: 二氧化碳 故事导课,增强课堂的趣味性,避免了一开始就介绍理论知识可能会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利情绪。
【讲述】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节课就让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探究。【活动】首先,老师在透明矿泉水瓶中收集一瓶二氧化碳。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的颜色、状态。另外,请大家考虑二氧化碳有气味吗?从我们已有的知识中你能得到结论吗? 学生认真观察、回答:无色、气体;由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得知二氧化碳也无味。 实验探究、增强体验、探索新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过度】以上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那么,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如何呢?让我们先来看实验1。【实验1】向上述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盖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追问】为什么瓶子变瘪了? 学生分组做实验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完成学案。 回答:塑料瓶变瘪。(学生交流)推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体会探究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
【归纳小结物理性质】 根据实验1、2、请大家填写表格,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如何通过后面的实验来回答【思考】我们平时打开汽水或啤酒盖时,常有大量的气体产生,这是什么气体呢?这是利用哪一点性质呢?【过渡】我们为什么把饮料称为碳酸饮料呢?那么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来探究一下到底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讲述】在探究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帮手”,它就是人称 “小变色龙”的石蕊试纸,它遇到酸这条“龙”就变成了红色。【演示】取一张石蕊试纸,用胶头滴管沾取一点儿稀盐酸,试纸变红。(教师引导对比)【演示】取一张石蕊试纸,用胶头滴管沾取一点儿稀盐酸,试纸变红。(教师引导对比)【讲述】下面让我们用石蕊试纸再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同学们阅读实验二。【追问】在这个实验中是什么使石蕊试纸变红了呢?【讲述】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实验,请同学们思考在实验2中水能否使石蕊试纸变红?二氧化碳能否使石蕊试纸变红?那是什么使石蕊变红?【问题】那么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类型的物质?这种物质是什么?【问题】那么同学们能试着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吗? 【思考】把变红的试纸放在酒精灯上烤一会儿,试纸又有什么变化?说明碳酸的化学性质稳不稳定?试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实验】将“漏斗”往上提的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问题】一高一矮两支蜡烛都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矮的那支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过度】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这到底是为什么 原理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接着探究。【实验】向集气瓶中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归纳小结化学性质】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 + H2O == H2CO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CO2↑+ H2O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总结实验的分析结果,自己归纳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完成学案 学生聆听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利用二氧化碳的可溶于水的性质。观察感受:石蕊试纸与酸变红。学生分组实验【实验2】(1)向塑料瓶做的“漏斗”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漏斗”外湿润的试纸和“漏斗”内干燥和湿润的试纸的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现象,相互补充并填写学案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回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石蕊变红。学生讨论回答:酸性物质碳酸 学生边分组实验边完成学案 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完成学案学生回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学生实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步步引导,层层揭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由被动变为主动。给学生更多的实验机会,让学生充分体会探究的乐趣,同时,也学习作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
【活动】课前我们提出了关于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现在你能解开这个谜题吗?(请学生回答)【联系生活】学生阅读因二氧化碳导致缺氧窒息死亡的例子,探讨生活中遇到久未开启的菜窖,神秘的山洞,干涸的枯井,我们怎么确定是否能安全进入?【盘点收获】结合板书总结来总本节课所学的二氧化碳的性质。【课堂评价练习】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练习【课后拓展】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碳酸饮料中的气泡里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回答:“死狗洞”的故事主要是二氧化碳引起的,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供给呼吸。 学生探讨论思考引入灯火实验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给予点评学生课后完成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将生活与课堂紧密联结起来,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巩固,强化记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化学。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趣味小故事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色、味、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塑料瓶的变瘪了,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接着继续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通过改进教材上的实验,增加了趣味性,学生参与性。通过紫色石蕊试纸变红验证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加热干燥试纸红色变成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操作不熟悉,而导致实验效果并不明显,但学生通过前后知识联系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对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更易掌握。这节课涉及的方程式也比较多,也是掌握的重难点,应加强训练与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