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课 型 新授 课 时 1课时授课对象 初三学生 授课教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和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和逃生方法。3.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及进程进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 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1)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非常好,可燃烧一旦失控也会给我们带来无法挽回的灾难所以安全用火是我们在座每一位同学应尽的责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单元有关燃烧与灭火的知识 思考回答:火 (学生发表看法,注意鼓励学生)板书课题 3分钟 教学环节 那究竟什么是燃烧呢?请同学们回想第二单元我们学习过的氧气化学性质木炭、硫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几个反应的现象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说说通常燃烧都有什么特点?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燃烧,那么满足那些条件燃烧才可能发生呢?那到底是不是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几个条件呢?现在我们来做三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在实验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首先我点燃酒精灯,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木条和玻璃棒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此时我们发现什么现象呢?这说明了什么?取两支蜡烛,分别点燃,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我们来观察现象,此时我们会发现什么现象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取一个小蜡烛放在常温下,蜡烛怎么样?当我用火柴慢慢的去靠近它时,蜡烛怎么样?为什么?通过刚才的三个实验我们知道了燃烧的三个条件那是不是当满足这里的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就能够燃烧呢?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究看PPT(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2、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烧的现象,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然燃烧也不例外,对我们的生活有益也有害,但这些有害的燃烧发生后,我们应该怎么办?你想不想参加灭火?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老师在这里点燃几支蜡烛,要同学们上台演示一下怎么能让蜡烛熄灭?现在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讨论,看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多并说出理由刚才大家的表现的都非常好,根据大家想出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破坏燃烧的条件里的任何一个都可以灭火,从而再次证明了燃烧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学习化学的目的不仅是了解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更重要的学以致用现在就让我们做几道练习题总结:今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棒,最后希望大家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不但能够安全用火,更能完美控火。播放 发光、放热等氧气、可燃物剧烈的氧化反应思考观察实验小木条燃烧、玻璃棒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物被烧杯罩住的蜡烛逐渐熄灭,空气中的蜡烛正常燃烧燃烧需要氧气常温下蜡烛不燃烧、靠近火柴的蜡烛燃烧了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观察实验现象(实物投影)2、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1) 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 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3) 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4) 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3、活动小结:(板书)(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灭火、想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理由学案 37分钟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1)可燃物 2.条件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着火点 布置课后作业 135页1、2、3、4、5、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的成功之处是:用火对生活有益的视频,吸引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然后引入课题。在讲灭火的原理的时候我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总结灭火的原理。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时间把握不好,本想让学生看虚拟实验,由于软件出现问题导致时间过紧。课后习题没有反馈。通过本节课我会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教师备课专用模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