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通过物理课的学习,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它们都很小;同时也对日常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比如说物质状态改变、热胀冷缩、扩散现象也有一些直观的感悟。这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技能储备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分析、抽象思维能力。态度方面: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二、教学工具:大广口瓶、小烧杯(50ml)、注射器、做好的纸花、铁丝、橡皮泥、玻璃片、滴管、药匙、研砵、铁锤、品红、糖、浓氨水、酚酞溶液、冷水、热水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2)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初步学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建立物质的微粒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对自然与实验现象的猜想、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媒体辅助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2)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探究的求知欲。(3)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 PPT: 古代哲人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教师:说的是物质的无限可分性,无论其多么微小,还有比这更微小的,理论上如此,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实践一下 【动手实验】把糖变小。把学生实验投影到屏幕上,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问:还能再变小吗? 教师演示糖溶于水。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糖溶于水后不见了总,那么糖还在吗? 师生一起分析结得出糖变成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散到水中间去了。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只是人们想象中的,理论上的分割。在技术操作上是无法做到的,是无力实施的。 我国古代哲学家墨翟说“非半弗斫,则不动,说在端”。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再斫开它了,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分了。实际的有限可分与理论的想象的无限可分,这是人类在深度上对宇宙认识的一种对立统一。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很多的实验和研究,今天我们也循着科学家们的脚步一起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生思考,并作出猜想:是(或不是)请个别学生选择需要的仪器等进行把糖变小实验。(学生可能会选择捶打或研磨的方式把糖变小。) 其余学生观察。 学生可能会答不能。 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在或不再 学生倾听、思考通过古代哲人的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将糖变小,感受不能无限制的把糖变小。感受人类对物质微观构成的探索认知过程,把思考引向“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新知探究一: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 PPT展示图片: 走到花坛附近能闻得到花香,在加油站能闻到汽油的味道 【问题】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观看,思考、回答 物质可能是由更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运动 通过糖溶于水的实验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教师讲述:物质扩散成微粒,微粒又聚集成物质,我们猜想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眼见为实,这些微小粒子我们肉眼看不见,那怎么样才能观察到呢?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选择放大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学生不知道,教师直接给出,并出示图片) 【展示图片】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等图片。 学生倾听、思考 回答:把微小粒子放大。 观看图片,思考总结: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感受科学家们研究的思路、方法及过程,让学生生明白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新知探究二: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 我们现在已经能利用先进仪器观察这些微观粒子,那么它们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及“水分子的自述”,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设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新知探究二:分子的性质-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这么小,那它们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呢? 【演示实验】 取少量酚酞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讲述:酚酞溶液遇氨水变红色 我会变魔术 “桃花朵朵开” 【问题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同学们对这个实验有疑问吗? 【问题5】请观察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播放冷、热水中分子运动动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升高,分子获得了更多能量,分子的运动就加快。 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倾听 下面的“花儿”先变红,最后都变红 思考,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学生探究实验 向相同量的热水和冷水中分别加一药匙品红。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观看 过渡,引起学生思考。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对比实验的意义。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创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节约、更环保。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增强学生的兴趣 通过动画把微观粒子的运动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印象深刻新知探究二:分子的性质-分子间存在间隔 分子还有什么性质没有?请同学们观察苯分子图片。 如何用实验证明? 观察苯分子图片,分子之间是有间隔。 学生探究实验 1.用注射器抽取10ml空气,堵住出水口,用力推注射器 2.用注射器分别抽取10ml水,堵住出水口,用相同力推注射器 总结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间隔 气体大于液体大于固体 承上启下,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以致用 见学案 思考,交流表达。 思考,讨论,完成练习。 一是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概括能力七、板书设计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二、分子的基本特征1.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3.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1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