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本课时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难点: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三、课前准备碳酸钠 稀盐酸 烧杯 托盘天平 镊子 试管 药匙 锥形瓶 注射器 玻璃管 气球 单孔橡皮塞 砝码 橡皮筋托盘天平、烧杯、铁丝、硫酸铜溶液 砝码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小组学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问题:水分解与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引入:上述变化中,本质不同在于水分解是化学变化,分子裂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也就是说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了。而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了,分子并没有变,那么在化学变化中,水分解的前后,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的氢气、氧气的质量的和有什么关系呢?(二)实验探究1、 探究实验(1)猜想假设对上面提出的问题作出猜想,写出可能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④上面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确实如此吗?”进入下一流程(2)制订实验计划:此时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要明确探究的问题,可以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为例,确定我们要探究谁与谁质量的关系;第二可请学生就一个熟悉的化学变化讨论、发表自己的实验方案以及所需实验器材。(3)实验探究、引导发现①确定探究内容。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精心设计以下几个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观看视频探究实验一: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探究实验二: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探究实验三:铁钉生锈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看视频)②简要讲述各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4)各组描述自己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5)分析实验结论2、 教师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涵义及应用。此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质量守恒的关键词并理解其涵义,以具体的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为例,对其加深理解,并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辅以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习题还可结合P96 2T、 3T)巩固训练题:①将1g食盐加到100g水中得到101g盐水,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②镁在空气燃烧后,生成的固体质量增大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③40 g木炭在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132g;则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是多少呢?(此时理解:“恰好反应”、“完全反应”的区别)④将10克A与足量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克A完全反应后生成8克C和4克D,则参加的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A、1:1 B、2:1 C、4:1 D、5:13、 揭示质量守恒的本质提出问题:为什么化学化应中质量守恒呢?多媒体展示一段水分解的微观视频和一段氧化汞受热分解的视频,由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三)教学小结:并布置作业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六、 板书设计: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一、 质量守恒定律1、 探究实验实验的设计:跟外界有气体交换的化学反应要在密闭容器内进行;2、 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的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质量的总和3、 适应范围:化学变化4、涵义:“参加” “生成” “质量”(物理量是“质量”;不是一种物质的质量)5本质原因: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各种原子的个数、各原子的质量均不变六不变:原子的种类、各种原子的个数、各原子的质量、元素种类、各种元素质量、变化前后总质量6应用:“参加” “生成” “质量” “恰好反应”、“完全反应”七、 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了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了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