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 元素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及在生物体内的含量。2.过程与方法:(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2)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各元素的含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难点:元素组成物质、粒子构成物质的认识。预习赠送的小册子。一、情景导入导语:我们每天都要吃一定量的食盐,如图是“加碘精制盐”,这里的“碘”指的是什么?二、合作探究元素【展示】 介绍几种原子碳原子碳元素氧原子氧元素我们把质子数都是6的一类原子叫做碳元素,而质子数都是8的一类原子叫做氧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思考】 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归纳】 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例: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等等。2.特点: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图片展示】【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在生物细胞中(包括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可谐音记作“氧探亲”。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氢、氯、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的顺序为:氮、氧。【提问】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是什么?【回答】都是指元素。【讨论】在发生化学反应S+O2→SO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小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4.元素和原子的比较:元素 原子定义 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同点 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是宏观的概念; ③只能组成物质,不能构成物质 ①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是微观的概念; ③可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相互关系 原子与元素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5.物质、 元素、分子、原子间的关系:①微观构成:物质由什么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②宏观组成: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元素符号(一)书写【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知识是无国界的”,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阅读】请大家阅读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和书写方法。【归纳】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提问】从课本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回答】 ①知道一种元素,可以查出元素符号。②知道一种元素,还可以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说明】相对原子质量一般是不要求记忆的,做题时可查阅此表格或后面的相对原子质量表,有的题中会给出,但是元素符号却必须要记下来。(二)意义【思考】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讲解】意义例如:HHe【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小结】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1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2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练习】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意义?①2N;②3S;③nFe。【答案】 ①2N表示2个氮原子;②3S表示3个硫原子;③nFe表示n个铁原子。(三)元素的分类【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和意义,再来想想元素中文名称有什么特点呢?【回答】元素中文名称造字有规律,从它们的偏旁就可以知道它们属于哪一类元素:有“钅”字旁的是金属元素,有“石”字旁的是固态非金属元素,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有“氵”字旁的是液态非金属元素。只有汞例外,通常状况下它是液态金属元素。【思考】请大家结合教材资料,来分析一下元素可以怎么分类?【元素的分类】(四)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宏观);(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3)表示一种物质(某元素的原子能直接构成的物质)。【课堂讨论】H、2H、H2各表示什么意义?①H:氢元素或1个氢原子;②2H:2个氢原子;③H2:1个氢分子。【注意】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后,就只能表示若干个原子,不再表示某元素。课题3 元素第1课时 元素一、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分类:(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二、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在元素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学生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同种类的原子,然后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学生往往在分析宏观组成时用的“元素”概念与微观构成时的“原子、分子”易混淆,要多结合实例比较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元素符号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即在化学课一开头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渐熟悉,自然记住,到学习本课题时,已经认识并记住了一些常见元素符号,这样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这节课需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要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讲解为辅的新课程理念,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学生一时难以全记住。1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2)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2.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2)通过元素周期表,学会分类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重点:单格元素周期表所表示的意义。难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元素周期表的认识。预习赠送的小册子。一、情景导入当你进入超市看见一排排的货架时,想过它们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吗?二、合作探究元素周期表简介【简介】许多化学家致力于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尤其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元素周期表的完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称为“一代科学勋臣”。我们现在就来学习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元素周期表的由来。(2)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能发现如下规律:①周期: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②族:每一纵列叫做一个族(其中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③元素周期表的起始: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所在表格信息: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单格元素周期表的意义【讲解】1.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投影】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所在单元格信息:【小结】元素周期表的意义:①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②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③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课题3 元素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简介1.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列叫做一个族。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单格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单格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在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前,没有直接介绍元素周期性规律,而从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方便而将物质分类摆放引入,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3 元 素 第1课时 元素 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3 元 素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 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