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7.1 燃烧与灭火 教案(表格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7.1 燃烧与灭火 教案(表格型)

资源简介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知识;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完成探究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会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得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从而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分组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在探究中发展创新;②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③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④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着火点的认识
三、实验用品:
酒精灯、镊子、烧杯、火柴、棉手帕、酒精(体积分数为70%)、硬纸条做成环状、铜片、导管、红磷、白磷、一套制氧气的装置、石灰石、坩埚钳、蜡烛、碳酸钠、稀盐酸
四:板书设计
课题7—1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及条件
1、燃烧:燃烧就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可燃物
2、条件: (2)氧气(或空气) 三者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3)温度达到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
1、原理: (2)隔绝氧气(或空气) 三者选其一即可
(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2:方法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演示实验:烧不坏的手帕用一块棉手帕(不要用合成纤维的),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展开,用镊子夹注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观察实验联系生活经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欲火,引入新课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使本节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目的性。
提出问题:平时很容易烧坏的手帕为什么在熊熊大火中却完好无损呢?是什么原因使手帕没有燃烧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课题7—1燃烧与灭火
讲述:燃烧就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为什么手帕没有燃烧呢?因为物质燃烧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些条件都是什么呢?下面就由大家自己动手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板书:一、燃烧及条件1、燃烧:2、条件:参与小组活动并指导学生实验,宏观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与同学一起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初步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与探究一: 1、活动内容:(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实验现象和结论: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实验现象和结论: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实验现象和结论: 2、完成实验报告3、交流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4、活动小结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1、使用学生熟悉的物质进行实验探究,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进而从活动中思考并悟出燃烧的条件。2、学生通过自己进行实验探究而得出结论,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3、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总结学生得出的结论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做出假设:上述条件都是物质燃烧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演示实验:常识性介绍红磷和白磷,引出着火点。强调细节:白磷是保存在水中的,再次设置悬念。(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黄豆粒大小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板书:条件(1)(2)取下铜片,向烧杯中投入一块用硬纸圈住的白磷。板书:条件(2) 观察实验活动与探究二:描述现象(1): 讨论:上述现象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描述现象(2): 讨论: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此实验对空气的污染较严重,所以由老师演示,实验目的在于进一步根据实验的现象并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由不同的实验事实再次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从中感受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提问:是不是所有物质只要满足了上述两个条件就可以燃烧了呢?(3)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石灰石,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板书:条件(3) 思考问题描述现象(3): 讨论: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补充书中实验的不足,让学生感受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再次设疑:至此我们已经得出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全部条件。那么有没有办法使烧杯底部的白磷也燃烧呢 学生猜测讨论后得出方案
教师按最后方案演示,得到水火相容的现象 学生观察 此实验的补充可以有力的证明同学们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站的住脚的,是正确的;同时打破了学生多年来根深蒂固的“水火不容”的传统观念,使他们感受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讲述:燃烧一共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只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就会发生燃烧现象。人们掌握了这一客观规律后,就可以创造燃烧的条件,利用燃烧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但不是所有燃烧对人类都是有利的,例如森林大火,住房着火等火灾就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人们还需要想办法灭火。 感受事物存在的矛盾性思考灭火的方法 承上启下
讲述:我们刚刚学习了燃烧的条件,事实上如果破坏了燃烧的条件,燃烧就会停止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根据燃烧的条件来探究灭火的原理板书: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提出问题:你有哪些方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其原理是什么?板书:1、原理(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注意表述的准确性)讲述:在灭火的原理中,三者选其一即可,但破坏的条件越多越不支持燃烧。回忆问题:为什么白磷要保存在水中?现在你知道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了吗? 活动与探究三:(1)你如何熄灭蜡烛?原理是什么?(2)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原理是什么?(3)如何解释“釜底抽薪”这句成语?思考、讨论,得到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再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通过讨论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总结灭火原理,突破难点。
你还有那些灭火的方法? 板书:2:方法 思考、作答 引出灭火器
指导性读书: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和使用范围 常识性了解 让学生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直接引出知识点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板书: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多媒体播放: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多媒体播放录象:《火灾与自救》 读书,认识常见的标志通过多媒体指认,练习观看录象 多种感官并用,增强记忆效果巩固、强化,增强对危险的敏感性学会发生火灾时的应急办法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使用课件配合学生 回顾,作答。 课件的使用造成视觉冲击,再次强化重点
课后拓展与实践 1、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2、作业:课本P131习题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火灾的安全防范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