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氧化碳的色、味、态、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等主要物理性质。2,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等化学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理解教师对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设计,能初步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能比较准确、完整地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并根据实验现象推出相关结论。(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描述、分析、比较、归纳,体会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对比实验是化学研究的科学方法。2,通过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增强问题意识及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探究(二)教学难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关系的建立;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三,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师资源与工具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2,《化学(新人教版)》九年级(上)课本及教师用书(2011版)3,《二氧化碳的性质》课件4,仪器: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一套,铁架台,烧杯,试管,药匙,试管夹,集气瓶,玻璃管,酒精灯,玻璃片,塑料矿泉水瓶,蜡烛,火柴。药品:稀盐酸,石蕊试液,稀醋酸,石灰水,水, 大理石。四,教学流程图(学生) (教师)(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可乐中的CO2?----引入新课)(操作、分析、结论) (引导实验----有关性质)(积极思考,作出假设) (是谁使紫色小花变红?----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现象)(观察实验,发现问题)(CO2与水的反应----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反思评价)(CO2的检验----联系实际)(知识巩固,提升认识)(框架总结,内容升华) (性质与用途----知识提炼)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宗旨与意图可乐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一瓶可乐。老师记得有句广告词叫“喝前摇一摇”,是可乐的吗? 我们来检验一下(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 观看,回答 不是,可乐喝前不能摇;可能会喷出来----里面有气体。 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出发,用错误知识引发冲突,创设情境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1,除了二氧化碳的检验外,你对二氧化碳还有哪些认识? 讨论并展示。 学生回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回答并进行归类。 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2,同学们展示了很多,例如:二氧化碳能灭火,能溶于水等等,咱们来检验一下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 实验【6-3】 同学们, CO2能够灭火这一用途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性质,缺一不可。 请回答相关同学上台来实验,其他同学观察现象,并总结。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关于溶解性的实验,老师来操作,大家注意观察。 实验【6-4】 瓶子变瘪是不是只有CO2溶于水这一个原因呢?咱们待会还要进行探究。 记录现象,分析结论,并总结。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量,并完善自己的结论。4,二氧化碳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固体的状态—干冰。简介用途。 观看视频,并记录。 通过视频获取信息1,二氧化碳能以1比1的体积比溶于水,在刚才的实验中,CO2除了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咱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积极思考。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解决问题 2,教师演示实验: 学案上提供了一个小资料: 紫色石蕊是一种色素,遇到不同类物质会显示不同颜色。 操作:将二氧化碳溶于水的物质喷到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上,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紫色小花变红。 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提出问题:在这瓶物质中,可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的物质有哪些? 学生猜想: 1,二氧化碳 2,水 3,二氧化碳和水的混合物。 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4,那你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展示部分学生的实验设计,引导其他学生去评价这些设计。 请一位同学上台实验: (1)将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 (2)将紫色的石蕊小花喷上水。 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并汇报。 观察现象,总结:是水与CO2反应后生成的物质使紫色石蕊小花变化了。 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在教师和同学的认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 下面请大家继续观看老师演示的两个小实验 操作:向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喷上稀盐酸和稀醋酸,观察现象。 学生分析: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这个推理, CO2和水生成了什么?(操作:将变红的纸花放置在外面) 展示: 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H2O+CO2==H2CO3 生成了酸性物质。5,操作:请同学们观察放置在外面的红色小花。 总结: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 H2CO3==H2O+CO2↑ 学生观察并回答:红色又恢复成了紫色。提问:在课程内容最开始,咱们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了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 总结:这就是通常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Ca(OH)2+CO2==CaCO3↓+H2O 总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齐声朗读。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练习 拓展应用 (1)久置不用的菜窖,能贸然进入吗 (灯火实验视频) (2)实验室久置的石灰水瓶内壁会有一层白色物质,白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3)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小组抢答,评选最佳小组课堂小结 综合概括 让学生帮助老师整理板书,以知识树的形式出现 学生归纳,谈收获,验证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堂延伸 二氧化碳的封存于捕捉 查阅资料 拓展延伸,知识补充作业布置 “二氧化碳的功与过”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九,板书设计课题三 二氧化碳的性质 用途(与水反应)(气体肥料) (能溶于水)(碳酸饮料)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密度比空气大)(灭火) (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人工降雨)(低温环境) (二氧化碳)(食物保鲜)(舞台造景)十,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合作探究的授课模式,以学生讲解、活动为主。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参与,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这节课的设计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关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过程设计,经历了很困难的过程,在最后才定为上面所展示的设计。在设计中,关于紫色石蕊的介绍和稀醋酸与稀盐酸对紫色石蕊的作用这个对比实验中,位置的放置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若提前进行,学生在进行猜想的时候就会说到稀醋酸和稀盐酸,对学生有较大的干扰。这样设计之后,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流畅了很多,而且后面出现对学生总结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有较大帮助,整个实验顺畅,合理。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