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上册分层同步练习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1.2乡村与城市1.2.1乡村聚落一、单选题1.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D.气候终年炎热的地区,聚落分布稠密2.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各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的几种搭配中不能正确体现这种关系的是( )A.中国南方——平顶房屋 B.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C.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D.东南亚地区——高架屋3.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因此这里的传统民居大多( )A.墙非常厚,窗又十分小B.平顶,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C.以竹木为主材搭建,往往悬离地面D.墙厚,不通风,朝南建造4.下列活动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是( )A.阿拉伯人习惯穿白色长袍 B.日本人喜欢食用海产品C.因纽特猎人住冰雪小屋 D.巴西人大规模砍伐热带雨林5.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应包括下列哪两个方面( )A.冬季和夏季 B.风和雨 C.春季和夏季 D.气温和降水6.下列有关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疏而低B.乡村聚落人口集中,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D.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先有城市,后有乡村7.下列关于聚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在河流下游的平原地区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C.城市聚落有住宅、学校、医院、影院,而乡村聚落没有D.山地崎岖的地区不利于聚落的形成8.下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9.小玲的爸爸说:“我们住在城市,与农村的人们从事的行业不同.”你认为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 )A.捕鱼、伐木 B.耕作、放牧 C.工业、服务业 D.采矿、种植业10.下列关于乡村和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对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路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11.聚落类型各有不同,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也不相同,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①农村——种植 ②林场——放牧 ③牧村——伐木 ④渔村——捕鱼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12.根据如图该同学的介绍,请你判断她的家乡属于( )A.林场 B.集镇 C.城市 D.乡村13.下列有关乡村和城市聚落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医院多D.乡村人们的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14.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平坦的地区就有聚落的分布B.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聚落C.气候温和湿润的平原和盆地易形成聚落D.城市聚落的环境比乡村聚落的环境好15.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的旧聚落都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B.在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聚落都保存下来,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读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16.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17.演变到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a.交通拥堵b.住房 紧张c.受教育条件好d.环境质量下降A.a、b、c B.b、c、d C.a、c、d D.a、b、d18.对于聚落的发展,应该持的观点是( )A.改善居住环境,发展新聚落,代替所有老聚落B.城市的年代久远的民居,一律拆除,农村的则相反C.在发展新聚落的同时,保护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D.传统民居代表特定时期的经济、文化等特点,一律保护19.下列属于自然社区的有( )①农村 ②生活小区 ③城市 ④农场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0.下列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D.乡村人们的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21.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按照功能要求,会分区布置工厂、商店、住宅等,使之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右边为《某城市功能分区图》,观察后我们会发现( )①居民区布局在城区东南方向的下风口②文教区布局在接近闹市区的上风口③工业区布局在城区东北方向的下风口④商业区布局在城市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综合题22.如图,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A点的经纬度 (2)C点位于B点的 方向.(3)从东、西半球来看,C点位于 半球.(4)在A、B、C三地中,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地,所在的纬线圈最长的是 地,2014年6月20日这天,白昼最长的是 地.23.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完成下列题目。(1)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A. (“塞上江南”)B. (山脉)C. (山脉);(2)写出数字所代表的省会城市① ;② ;(3)判断城市④的气候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4)该地存在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导致这一问题的自然因素是什么?请你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条有效措施。(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深深地烙上了黄土地上的印记。请列举能反映这一印记的例子两个。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经济发达的地区。平原地区是聚落的理想区位, 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他们各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往往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适合人类居住,聚落的分布也比较密集。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往往聚落分布也比较稀疏。2.【答案】A【解析】【分析】 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各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屋顶一般是尖顶状,便于排水。其他说法正确。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冰屋是极地地区的特殊居住方式,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光线充足,窑洞一般背风建设,呈东北西南方向,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东南亚的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多雨,湿热的气候特点使当地居民居住在高架屋中;中国南方多尖顶房是因为南方雨水较丰沛,为了方便尽快的排水,所以要建成尖顶的房子。3.【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南的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湿热的气候不利于人们居住,当地的传统民居多以竹木为主材搭建的房屋,往往悬离地面来适应当地的气候。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4.【答案】D【解析】【分析】 阿拉伯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风沙多,所以穿白色长袍有利于防风沙,白色长袍有利于降温;日本是岛国周围都是海,所以喜欢食用海产品;因纽特猎人住冰雪小屋,是因为所处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巴西人大规模的砍伐热带雨林会破坏全球生态和环境,影响大气质量,与自然环境不协调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在巴西境内,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环境效益巨大的自然资源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可以提供木材、药材、食品等产品,获得经济效益,还对全球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如调节全球气候、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提供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5.【答案】D【解析】【分析】 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应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风力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6.【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乡村对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疏而低。城市聚落人口集中,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乡村,后有城市。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聚落一般分两大类,即乡村和城市;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7.【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聚落的相关知识可知,城市聚落有住宅,学校,医院,影院而乡村聚落也有住宅,学校,医院等。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乡村聚落既成为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主要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城市聚落即城市,指在原有乡村聚落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规模程度而建立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更高级的聚落形式。8.【答案】B【解析】【分析】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在给出的四个乡村聚落中,只有乙聚落自然条件更优越,周边范围较大,地形平坦,处于河流的交汇处,由三个方向的便利条件。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9.【答案】C【解析】【分析】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即工业、服务业、商业等的居民聚居地.故选:C.【点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10.【答案】C【解析】【分析】 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对拥挤,建造了许多高层住宅,自然景观改变大,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但经济实用.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乡村道路相对稀疏.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11.【答案】B【解析】【分析】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活动。所以选项中的农村的人们从事耕作业,牧村的居民主要从事牧业,林场的居民主要从事林业,渔村的居民主要从事渔业。B正确。【点评】聚落一般分两大类,即乡村和城市;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即农村——种植;牧村——放牧;渔村——捕鱼;林场——伐木。12.【答案】C【解析】【分析】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高楼林立”“道路纵横”“车辆很多”等关键词可判断她的家乡属于城市.故选:C.【点评】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settlement).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13.【答案】C【解析】【分析】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对拥挤,建造了许多高层住宅,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有一些居民住在城郊,乘汽车或地铁上下班。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但经济实用。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根据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城市和乡村聚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本题难度适中理解解答。14.【答案】C【解析】【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早期聚落大都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如地形平坦开阔、资源丰富地区,聚落分布就比较密集。 气候温和湿润的平原和盆地易形成聚落,但有人生活的地方,不一定就有聚落。一般情况来看,城市聚落的环境不如乡村聚落的环境好。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乡村聚落既成为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主要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城市聚落即城市,指在原有乡村聚落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规模程度而建立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更高级的聚落形式。15.【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聚落反应了当时的历史、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有选择的保留,并进行维护。所以ABC处理方式错误,D处理方式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的理解。【答案】16.B17.D【解析】【点评】(1)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2)本题考查城市人口过多出现的问题,理解解答即可。16.乡村与城市间演变的一般过程是村庄-集镇-城镇-城市。先是人口较少,住户少,是村庄;慢慢随着人口的增长,住户越来越多,更多的人脱离农业,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活动,建筑物越来越高。读图可得,②为村庄,③为集镇,①为城镇,④为城市。故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7.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带来的问题是: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入学、医疗紧张;垃圾、噪声污染、环境污染等。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8.【答案】C【解析】【分析】传统民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属于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高的研究、旅游价值等,对它的保护应引起重视.在发展新聚落的同时,保护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是正确合理的做法.故选:C.【点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体现古代建筑风格的遗产,它体现着某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着当地当时的民族风情,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它是前人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产生的智慧结晶,具有非常高的科研、旅游等价值.应予以保护.19.【答案】C【解析】【分析】自然社区指的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农村和城市都是自然形成的,因此本题答案为C。【点评】本题属于普通题,要求学生识记基础知识并理解。20.【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目考查对聚落的认识和分类,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两大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在自然景观基础上改变大,建筑密而高的,规模比较大的,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综上所述,B D属于城市聚落的,是错误的,A是错句,故选C。【点评】要求学生掌握聚落的分类,认识到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不同,知道不同的聚落功能不同,本题重点突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2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盛行的主导风向是西南风,西南方向是上风向,东北方向是下风向。工业区有污染,应该布局在下风向,居民区应该布局在城区的上风向,一般来说,商业区布局在城市中心。因此,③工业区布局在城区东北方向的下风口;④商业区布局在城市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正确。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企业生产产生的废气会因风的频率和速度影响其扩散的速度,为了保证整个居民点的空气质量,应避免把废气吹向居民点,把污染企业布置在最少风频的上风带,也就是最大风频的下风向,风就会把废气吹向郊区,而不影响市区的环境。22.【答案】(1)30°E,70°N(2)东南(3)东(4)B;C;A【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可知:(1)经度向东度数越大为东经,度数向西越大为西经;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由此可知,A点的经纬度是(30°E,70°N).(2)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C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向.(3)20°W经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经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从经纬网图看出,C点的经纬度是(30°E,10°N),由此可知,C点位于东半球.(4)图中,A点的纬度为70°N、B点的纬度为40°N、C点的纬度为10°N,由此可知,B地位于北温带,四季变化明显;C点所在的纬线圈距赤道最近,因此其纬线圈最长;2014年6月20日这天,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回归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三地中,A点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白昼最长.故答案为:(1)30°E,70°N;(2)东南;(3)东;(4)B;C;A.【点评】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向东度数越大为东经,度数向西越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经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经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纬线的长度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接近赤道的纬线就越长,即纬度度数就越小.23.【答案】(1)宁夏平原;太行山脉;秦岭(2)太原;呼和浩特(3)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4)水土流失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夏季降水集中。对策:①在沟谷兴建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②种草种树、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等。(5)窑洞、信天游、腰鼓、白羊肚巾、吃面食等(打出两点即可)【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据图分析可知,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A是被称为“塞上江南”宁夏平原;B是黄土高原东部的太行山脉;C是黄土高原南侧的秦岭山脉;(2)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及省会的分布。据图分析可知,①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太原;②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3)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气候的分布。城市④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西安,该地的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4)本题考查的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有关知识。该地存在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导致这一问题的自然因素是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夏季降水集中。对此,我们要在沟谷兴建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种草种树、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等。(5)本题考查的是黄土高原的人文特色。黄土高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这里留下来许多当地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深深地烙上了黄土地上的印记。窑洞、信天游、腰鼓、白羊肚巾、吃面食等(打出两点即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划及省会的分布、黄土高原的自然人文概括的识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