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分子运动现象的化学实验改进及创新说课稿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分子运动现象的化学实验改进及创新说课稿 教案

资源简介

分子运动现象的化学实验改进及创新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实验说课的题目是:“分子运动现象的化学实验改进及创新”,“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环节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承接了前面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内容,同时衔接后面的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同时本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将微观知识形象化的重要事实。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抽象思维意识,想象到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
2、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微观世界有个初步的理论了解,比如“分子很小”,“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基本上处于物理学科的层次,对于化学角度还缺少抽象思维意识,难以想象出具体的微观粒子形象。此外,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进行相应的现象描述,并根据已学的知识做出简单的解释。
3、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过程方法:运用实验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想
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
不可分性的认识,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形成科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4、实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想象并验证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并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2)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并进行
简单的实验探究。
2、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愉悦的氛
围中获得新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3、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此主要采用以下具体的做法:①以问激疑、②以疑导思、③以思求知、④以知增能、⑤以能设验。由于初三学生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探究时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
1、在实验前,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2、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记录。
3、要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同时对于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教师要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4、教学过程
1、演示课本实验,提出疑问
教材上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分析: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溶液为无色
结论 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2)取少量上述酚酞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
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溶液为红色
结论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烧杯,静置几分钟,观察现象。
现象 过一段时间,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结论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实验问题:
(1)实验过程你闻到什么气味,对环境和身体有什么影响?
(2)你对实验所取用的药品的用量有什么看法?
(3)该实验能否用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4)后排的同学能否看到教师所演示实验的现象?
2、分析问题,形成新思(学生分组谈论问题,得出结论。教师适时提
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存在问题的质疑,激起学生对实验存在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学生结论]
(1)将浓氨水放置在敞口的烧杯中,教室里会弥漫难闻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不仅污染空气也不利于师生健康。
(2)实验所用浓氨水的量较大,会造成一定的浪费。
(3)该实验不能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4)装置在讲台上演示不能移动,教室后排学生不易观察到实验现象。
[教师质疑]
既然实验过程中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那我们如何来改进和克服这些问题呢?你能不能利用实验室的仪器或生活中的物品代替课本中的实验仪器设计新的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呢?
3、学生分小组活动,设计实验,探究解疑
(1)第一组:笔筒实验
改进优点:
A.用透明外壳的笔杆代替大烧杯。取材日常生活,廉价易得;操作简单,对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同时对缺少仪器的学校提供了实验的可能。
B.将向B烧杯加入5ml浓氨水改为向一小团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实验在微型密闭装置中进行,节约药品,绿色环保。
C.将向A烧杯中滴加酚酞溶液改为用酚酞溶液润湿的滤纸条。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让学生对分子运动这一微观现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D.增设了温度对分子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实验微型,适合随堂实验且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动手实验的机会。
(2)第二组:瓶中生花实验
①铁树开花实验(带有支管的烧瓶,便于添加药品)
②芝麻开花实验(课后学生自制分子运动小实验装置。吊瓶滴管代替分液漏斗添加浓氨水;吊瓶滴管减孔塞进滴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矿泉水瓶代替大烧杯实现密闭空间)
③瓶中生荷花实验(课后学生自制分子运动小实验装置。注射器代替分液漏斗添加浓氨水;滤纸剪花并滴有酚酞溶液装入瓶中;矿泉水瓶代替大烧杯实现密闭空间。)
改进优点:
A.实验现象生动有趣,且赋予不同实验不同的“名称”,吊瓶滴管减孔装滴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象征芝麻花、滤纸剪花且滴加酚酞溶液象征荷花、铁树加滴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象征梨花、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化学实验更加生活化。
B.所有实验仪器取材于日常生活,矿泉水瓶代替烧杯、注射器代替分液漏斗、且操作简单,能激发学生不断的挖掘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C.花红现象从下而上,让学生更能直观感受到微观粒子的运动情况。
D.实验过程节约药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绿色环保且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设置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
(3)第三组:U行管实验
改进优点:
A.用U行管代替大烧杯,实验的密闭性较好,对环境污染较小。
B.浓氨水烧杯改为在脱脂棉上用注射器滴加浓氨水,酚酞溶液烧杯改为滴加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节约药品,现象明显,时间短变色快,让学生更能直观感受到微观分子的运动情况。
C.增设浓氨水与浓盐酸反应的实验,拓展学生视野。通过白烟现象的位置,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的分子在同一条件下运动的快慢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及质疑精神,思考不同党的分子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4)第四组:“过桥”实验
改进优点:
A.具支试管代替烧杯且用橡皮管连接使实验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环保其节约药品。
B.实验操作简单,可同时进行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
不足之处:
没有单列试管进行酚酞溶液的对比实验
(5)第五组:“滤纸条”实验
改进优点:
A.脱脂棉滴加浓氨水,滤纸滴加酚酞溶液,首先操作简单、节约药品;其次,孩子在滤纸上滴出笑脸的图形,变色后更加美观,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滤纸条从试管口向内逐渐变红,直观体现了分子的运动情况。
(6)第六组:“白烟”实验
改进优点:
A.增设浓氨水与浓盐酸反应的实验,拓展学生视野。通过白烟现象的位置,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的分子在同一条件下运动的快慢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及质疑精神,思考不同的分子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B.同一实验用不同的装置进行,能够体现出学生对实验的改进能力。
4、对接中考,能力、知识共提升(此环节教师可以适当的把中考中相关习题引入,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和能力都有所提高)
五、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会质疑和思考,并重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再究既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
(2)学生设计的实验节约药品,用时较短,操作简单,实验现象直观有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鼓励学生探究、改进和创新,使学生从实验中快乐的获取知识,体会探究和创新的乐趣。
(3)个别实验改进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不仅废物利用,还节约药品,体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2、不足之处:
1、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可能用时较长。(教师可提前安排给学生任务,让提前做好准备)
2、对接中考习题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化学的认知能力有限,个别学生存在一定的知识障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