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1 金刚石、石墨和 C60 第2课时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1 金刚石、石墨和 C60 第2课时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碳在常温与高温下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熟悉碳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产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古人用碳和墨作的字画永不退色的事实,和升高温度碳也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明白物质化学性质的活泼与稳定都是相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使学生再一次理解性质、用途这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寻找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五章的学习,学生已储备了关于氧气化学性质,也了解到碳可以在空气及氧气中燃烧。同时结合氢气具有可燃性的知识,可以知道单质碳具有可燃性,联系生活常识煤气中毒的知识,知道在空气中氧气不充足时,碳会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对于碳的还原性,可以通过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而学生学习本课题最主要的困难:失去氧被还原较难理解。生活应用比较广泛,缺乏应变能力;过程缺乏体验,情感上难以感受。
重难点
1、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2、难点:碳跟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表明碳具有还原性。
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本节课基本方法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为先导,综合启发式教学。
2、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应用分类、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自主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碳单质化学性质的视频、图片、教学用具;实验用品:铁架台、试管、橡皮塞、导气管、喷灯、火柴、究竟、氧化铜、木炭、澄清的石灰水、木块。
学生准备:
知道关于碳单质物理性质的知识;预习准备:通过学案导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金刚石、石墨和C60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为什么? 【板书】6.1金刚石、石墨和C60 物理性质 【解释】非常好,它们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是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呢?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思考、回忆、讨论。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同时引出新课。
【设问】先请同学们观看这段视屏。这幅图上描绘的是北宋山水,至今已过去千年时间,可它依然璀璨夺目。还有古代有名的画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请同学们思考:时间过了这么久,古字画上的墨迹为什么还不变色? 【解释】古人用墨绘画书写,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板书】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稳定性 【设问】那么为什么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解释】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得4个或失4个电子都不容易。所以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学生思考、回忆、讨论。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贯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原则。
【举例】1、在签署重要文件时,需要碳素墨水,利用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能保存很长时间。 2、钻石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因为钻石由碳原子构成的,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保存很长时间,保值性很好。 3、木制的电线杆和火车轨道上的枕木,在埋入地下前将表面微微烧焦使其碳化,让他们的使用年限更加久远。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强调“常温”,其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条件不同,物质的变化也不同的结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问】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思考:如果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还稳定吗?能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呢? 【解释】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说明碳有什么性质?能做什么? 【过渡】碳具有可燃性,所以我们将其用作燃料。我们这里冬天取暖用的燃料就是碳,在用碳取暖时容易中毒,尤其是晚上,将炉火封住时更容易中毒。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老师请一位同学分一下原因。 【解释】当晚上炉火封住时,煤炉中氧气含量不足,碳燃烧不充分,会生成了一氧化碳。请同学们在导学案上写出化学方程式。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煤气中毒主要是指一氧化碳中毒。冬天使用煤炉取暖时,要注意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小结】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条件不同,燃烧产物不同。不论它生成的是CO还是CO2,都会放热,这就表明碳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 【板书】2、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思考、讨论、回答。碳在高温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根据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回答。碳单质具有可燃性。 增强学生联想思维意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强调主要产物,防止误解只有一种产物。 理解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说明碳有可燃性,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设问】在高温下,碳除了与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吗? 【活动与探究】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0页,阅读课本实验6-2。 【提问】木炭是黑色固体,氧化铜也是黑色固体,通过刚才的阅读,这个反应需要什么条件?应该选择什么发生装置? 【解释】我们可以将这个实验改进,第一点:将带网罩的酒精灯换成了酒精喷灯,目的是为了集中火焰,提高温度。第二点,将木炭与氧化铜的粉末提前混合好涂抹在试管的表面上,更加快速地发生反应。今天我们就采用改进的实验装置来进行实验,下面请两个同学协助老师完成实验。 思考、讨论、回答。碳在高温时除了与氧气发生反应,还会与某些氧化物发生反应。 注意观察实验操作步骤,同时找出操作实验同学的不当之处。 使学生把推理与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在知识的探究中学会思考,提高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1、试管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2、酒精灯为什么要加金属网罩?3、此装置还能用来做什么实验? 【提问】实验反应中有什么现象?根据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物质,说明有什么生成? 【解释】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铜,我们就说CuO被还原。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就叫做还原反应。碳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说明碳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具有氧化性。板书。 【板书】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讨论、交流实验现象,分析生成物的特征及结论。 依据现象得出结论,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并根据结论书写化学方程式。 进一步熟悉实验操作步骤,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自己书写化学方程式,更加渗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的理解。
【提问】如果氧化铜换成氧化铁,就可以炼得单质铁。请写出用木炭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分析得氧失氧、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以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强调还原剂和氧化剂都是反应物,而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都生成物。利用碳的还原性,在工业上可以冶炼金属。 【说一说】碳除了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还能和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 联想、思考、交流,书写化学方程式,学生代表分析还原剂与还原反应。 渗透碳的还原性,以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知识。。联系实际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加深理解碳的还原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下图。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 现场做答。 及时巩固。
【总结回顾】请学生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师生共同总结。 交流、总结。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板书设计
6.1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物理性质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稳定性
2、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教学反思
第一,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
第二,本课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