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2.通过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具体计算,培养学生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复习引入:
默写方程式 并注明反应类型
1.红磷燃烧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4.电解水 5.实验室制氧气三个反应
请书写出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思考分解34g过氧化氢,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用学过的知识试着去解决下面的问题。
例题1:加热分解6.3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让学生先阅读教材P102页例题1,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回答,板书出规范精炼的解题格式。
继续探究:出示例题2,让学生来找茬,发现错误,巩固解题格式。
见招拆招:自己试着去解决该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并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
请你接招一:练习
1、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使之完全反应,得到了2.24L氧气(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计算:
(1)该高锰酸钾的质量为多少?
(2)反应后生成二氧化锰质量多少克?
替你支招一:你们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会儿,然后让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
总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不是体积比。
体积(v)与质量(m)的转换公式:m = ρv
请你接招二:练习
1.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份CaCO3)可制得生石(CaO)和二氧化碳(CO2)。现有10t纯度为80%的石灰石高温煅烧后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可制得CaO多少吨?
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解题思路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并请同学们按照你们认为正确的解题格式将解题过程书写出来。
2:把如标签所示的一瓶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分解,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替你支招二:
注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不纯物质的质量要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
常用公式: 纯净物的质量= 不纯物质的质量x纯度
课堂小结:
1.严格按照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解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2.通过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熟练运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3.注意不纯物质的计算
课后练习:教材P103页1.2.3
课后反思:
1.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2.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加深巩固知识,强化计算技能。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 辨析解题正误,发现典型错误,避免学生犯类似错误。
5.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只作恰当及时点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