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CO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化学角度来说,学生并没有掌握CO的性质和用途。2、学生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并且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的性质。3、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他们对化学充满兴趣,学生对氢气、单质碳的还原性有所掌握,通过对比学习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理,知道使用一氧化碳的注意事项;(2)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知道一氧化碳泄漏后的应急措施;(3)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以及还原铜的装置及操作顺序。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收集一氧化碳时,收集装置的异同,确立收集有毒害气体的方法;(2)通过参照氢气的可燃性,推及点燃一氧化碳的操作要求,确立可燃气体的使用方法;(3)在观察一氧化碳气体点燃、还原氧化铜过程中,体验、反思实验步骤,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减小对化学实验的畏惧感,增强对有害气体的使用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勇气;(2)培养大胆、细致、实践的科学精神。(3)让学生体验化学的魅力,从而热爱化学、钻研化学。【重点】采用活动与探究方式研究一氧化碳的毒性、燃烧实验、还原氧化铜实验【难点】实验中装置的组装、步骤先后的分析【教学方法】情景引入、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引入联系生活 兰州晚报讯:(记者苏晓)《3位老师家访救煤烟中毒1家4口 甘肃副省长慰问》引入新课过渡:大家对煤气有什么印象?提醒学生:煤气中毒的罪魁祸首是一氧化碳。那它最可怕之处是什么呢? 煤炉中的煤在高温和空气充足情况下是如何产生一氧化碳的? 提问:如果一氧化碳泄漏,高处容易中毒还是低处?如何判断? 师生小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请大家讨论一氧化碳的收集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对煤气有些耳闻,并且在碳单质一节已经知道煤炭不充分燃烧时就有一氧化碳产生。 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无色、无味、有毒印象深刻 学生:阅读教材发现一种产生一氧化碳的方法: O2+2C2CO 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得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色味密度溶解性CO CO2 综合一氧化碳的毒性并且密度与空气相近,学生易得出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使学生联系实际,将已有知识、经验总结出来上升至理论角度引出问题 过渡提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为什么性质差异那么大?性质由什么决定?引出: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否与二氧化碳相同?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是什么 分子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学生在前面学习后已经知道,一氧化碳有毒,CO2无毒,化学性质不同 强化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以此为中心,展开教学实验探究 课件展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微观过程动画,通入一氧化碳和氧气,观察血液变化。提问:一氧化碳进入血液发生什么变化呢 教师顺势提醒: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者,嘴唇是鲜红的 观察。 学生惊奇发现血液从深红色变成鲜红色。 学生阅读教材,找到原理: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强于氧气200-300倍,使其失去输氧能力 学生对危险的物质既害怕又好奇,教师要教学生胆大心细,宏观与微观结合,使学生印象更深刻、更震撼。联系生活实际 请大家查阅:一氧化碳在空气体积中占多大比例会使人中毒 生活中使用煤、天然气等有什么注意事项? 教师提醒:不能长期处在有一氧化碳产生的较密闭空间,比如睡觉、洗澡等之前一定杜绝产生一氧化碳的可能 播放微课:一氧化碳中毒的应急处理过渡:煤气泄漏除了引起中毒,还会有什么危险 学生在教材、资料中查找,并且讨论找到: 一氧化碳体积分数达0.02%,但持续2-3小时才会出现中毒现象等数据 一氧化碳中毒的人,大脑缺氧,无法自救只能想法呼救,比如碰碎东西示警;如果发现有人中毒,应立即将人移离现场 学生根据报纸新闻、电影中的信息能猜出可能爆炸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资料中查找有用信息:不是人呼吸到一氧化碳就会立即中毒,需要持续较长时间没有离开,才会中毒,不应谈一氧化碳色变。实验探究 联系氢气燃烧,回到问题,一氧化碳泄漏为什么导致爆炸以及点燃一氧化碳前一定要验纯原因。 讨论:如何发现煤气(含一氧化碳)泄漏?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急措施? 师生小结:一氧化碳可用于生活、工业中作燃料 由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2CO+O22CO2 学生回顾:氢气泄漏,容易找到答案一氧化碳与氧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泄漏后应急措施:1.打开门窗2.关闭气阀3、杜绝火星 联系旧知,触类旁通,形成一类知识。学生从以前学过氢气可燃性的角度入手,类推一氧化碳的验纯方法、泄漏处理方法。实验探究 过渡:一氧化碳是否与氢气一样具有还原性呢 师生复习:还原性指使含氧化合物失去氧的性质,就是使CuO变成Cu仿照氢气还原氧化铜,书写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方程式教师引导: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不能泄露,氧化碳从一边通入,另一边导出,所以用来放置固体还能用试管吗?(事先准备好硬质玻璃管和试管)2.在何处导出生成物二氧化碳 3.如何处理剩余的一氧化碳 大家想自己组装一套仪器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吗? 教师:这套装置中ABC处作用是什么?从a、b处跑出来的是什么气体?顺势提出操作步骤是什么? 何时通入一氧化碳 何时点燃酒精灯加热 处理尾气的酒精灯何时点燃 实验结束: 先停止通一氧化碳还是熄灭酒精灯 何时熄灭处理尾气的酒精灯 教师:同学们想不想利用这套装置冶炼到红铜呢?课件展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动画演示 师生小结:一氧化碳可以将氧化铜还原成单质铜,可用于冶炼铜,速度快、纯度高,同样也可用于冶铁。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运用于工业冶金,为工业作出贡献。学以致用:(课件展示)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通过教材能够写出一氧化碳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的方程式 学生会组装出几套装置:1)硬质玻璃管加铁架台,下方加酒精灯,右边用导管口加气球2)硬质玻璃管加铁架台,右边导管口放酒精灯3)硬质玻璃管加铁架台,连接广口瓶塞双孔橡皮塞(带一长一短的导管)右边导管口放酒精灯,只有部分学生会想到这套除去二氧化碳的装置 学生展示,相互评价,找到最佳装置(C处可用气球代替酒精灯)学生容易理解每一部分的用途,A处还原氧化铜B处除去二氧化碳C处点燃一氧化碳 讨 论:开始实验时 只要打开一氧化碳气体的阀门,就要点燃C处酒精灯;先通一氧化碳,排除空气,否则与空气混合易引起爆炸结束实验结束时等移开酒精灯后,才可停止通一氧化碳,否则石灰水会倒吸; 只要还有一氧化碳气体,右边酒精灯就不能熄灭,一直到最后都移开整套装置 学生专心观察操作、现象,能明显看到:酒精灯处有一股气流冲出被点燃;黑色氧化铜迅速变成亮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惊奇地发现实验很快得到亮红色的有金属光泽的铜,从而验证了反应方程式中的生成物,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C+2CuO2Cu+CO2类推:学生利用类推思想能写为:3CO+Fe2O32Fe+3CO2教师提醒学生条件为“高温”一、除杂问题:CO中的CO2选用的试剂及化学方程式:CO2中的CO选用的试剂及化学方程式:二、选择氧气、一氧化碳、或者二氧化碳填空 直击中考 传统思路是:教师给出装置图,让学生思考每步的意图。几经实践,觉得太生硬,这儿始终是学生的难点。如果让学生先组装,容易出现没有处理尾气、没有对硬质玻璃管加热、没有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等错误后,将正确的装置展示出来,学生可通过对比,很快找到问题,并能讨论出后果。 该实验涉及的气体有毒学生不能分组做,由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 学生经历一个完整探究有毒气体的性质的过程,既培养学生能力,又让学生更亲近了解化学学科。反复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和工业发展息息相关。课堂小结 本节知识小结 学生从一氧化碳的产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方面分组总结本节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补充板书,加深理解和巩固。 学以致用加深理解作业布置 1、试着小结本课题学习的内容2、完成课后习题2、3两小题 自主完成课后作业 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学反思】《一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本节课主要介绍CO的性质和用途。为第八单元中金属的冶炼做准备。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通过实验推导出CO的性质以及CO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课前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为了调研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我还利用了课前几分钟: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了解煤气中毒的罪魁祸首是一氧化碳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在课的设计上 ,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了CO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合理使用多媒体。在这节课中,恰当地运用了微课、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手段,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教学效率。尤其是放映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充满了好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总的来说,这节课在育人为本,主体观念突出,面向全体,开拓创新,关注生活和现实,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方面,我认为都是成功的。教学过程中,能把新课程理念和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让学生阅读资料、实验探究,欲望始终,学生兴趣很浓,个个主动参与学习中,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一氧化碳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很高。师生交流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体现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进行。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在教学中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引导学生质疑和析疑方面做得不够好,影响了这节课的质量。特别是语言方面,本人普通话不够标准,某些语言不够简练,随意性比较大。还有对时间的把握不好,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当堂消化所学到的知识等。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