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学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学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分两课时教学 ( http: / / www.5ykj.com / Health / " \t "_blank )。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介绍在实验中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体验如何探究,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是说明一般的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是两节典型的入门实验课。本节课的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步骤,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动态、辩证的看问题,是实验探究方法的化学实验入门课,;对学生在今后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探究设计及探究结果分析等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一环。这是一节如何实验的方法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探究活动是从学生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会使学生感觉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化学可以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开始进行探究。此课题从具体物质实际应用前一课题学习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 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于化学的认识朦胧、肤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通过前面的学习,虽然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蜡烛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但是对于怎么研究物质、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教师要力求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对于第一次通过实验的手段研究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使之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归纳结论是需要老师认真考虑 。
三、教学策略分析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体验探究的一些过程和方法。二氧化碳、水的生成,是一个用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怎样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做实验要有明显现象,但不是所有实验都有明显现象,就要有化学上常用的一个思想:设计实验把没有明显现象的转化成有明显现象。变照本宣科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探究活动。证明某一物质存在的同时要避免其他来源的这一物质的干扰,学会猜想的思路和方法。这些都是一个方法的渗透,不要求一步到位。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切实感受探究的过程、方法和要点,体验化学学习的特点。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的方式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对比探究,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的现象,从而体现化学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对比蜡烛燃烧前、燃烧时、熄灭后三个阶段讨论得出结论,学会观察、描述、记录。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程序是这样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
四、教学 ( http: / / www.5ykj.com / Health / " \t "_blank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② 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并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后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的分析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②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填写实验报告册,并能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③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①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②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教学难点:①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②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蜡烛、澄清石灰水、小烧杯、大烧杯、具支试管、小刀、火柴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展示】播放《西游记》的炼丹炉火烧孙悟空的一段视频,古代的炼丹炉和拉瓦锡纪念馆图片【讲述】介绍化学实验的由来和发展,引入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介绍本节课用到的仪器。 观看图片,想像实验时的一些情景。认识几种常见仪器。 通过学生熟知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实验、实验仪器来源于生活。使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雏形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并感受化学的发展。
燃烧前对蜡烛的探究 【过渡】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正是因为对这些物质的研究,才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生活中到处都有着化学的身影,比如蜡烛,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我们对于蜡烛都很熟悉了,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已经知道了多少 【副板书】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答案,将内容罗列在黑板上。【过渡】我们一起用化学的眼光、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大家非常熟悉的蜡烛,来体验一下化学探究的过程。【介绍】请同学们对照着学案上的表(一),自己想办法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的表格中。【投影】学案(一)探究阶段,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板书】一、燃烧前对蜡烛的探究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物理性质:见学案。 【回忆】在生日聚会时,蛋糕店里,家里停电时见过。【观察和描述】蜡烛是红色的(有的组是白色)固体,中间有一根棉线。【感受与体验】闻气味,用手摸有滑腻感,用手捏蜡烛,感觉有点硬,但用指甲却能划出痕迹。【思考并实验】将蜡烛切一小片放在水里观察,发现蜡烛浮在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 联系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和后面对于蜡烛研究后的收获做对比,使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角度科学的探究物质,科学的描述实验现象。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化学实验对于研究物质的重要性。实验台上提供需要的仪器和药品,再加上学案中表格的引导,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这个探究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描述蜡烛的一些物理性质。体会化学研究的范畴和方法。对比生活中的一些粗浅认识有提升。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燃烧时对蜡烛的探究 【过渡】知道了蜡烛的物理性质,同学们还知道蜡烛会燃烧的化学性质,燃烧时会放热,会发出火焰,具体火焰的颜色,分层情况怎样?【提出观察要点】1.蜡烛哪部分先被点燃?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状态、硬度有什么变化?2.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投影】较清晰的蜡烛火焰分层的图片【提出问题】蜡烛燃烧时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可能与什么有关?试设计实验证明。【演示】将火柴梗平放在有三层火焰的部分约2秒钟,指导学生观察火柴梗颜色的变化,分析原因。【板书】放出热量,发出黄色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过渡】蜡烛越烧越短,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什么新物质呢?【设疑】如何证明?【引导】水蒸气与二氧化碳是气体,无色无味,感觉不到,要使它们转化成有明显现象,必须通过它们的性质。【讲授】生成的水与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无法捕捉,对于这类的物质要在上方直接罩仪器就可以收集到部分生成的物质。【思考】为什么用干且冷的烧杯?教师引导思考,多用有激情的语言、语调鼓励、调到学生。【解释】烧杯现象不明显的原因。【改进演示】将大具支试管罩在火焰上方。【板书】点燃石蜡+氧气 → 水+二氧化碳 【点燃蜡烛】【观察与描述】1.棉线先被点燃,后棉线周围的石蜡开始熔化形成一个凹槽,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很软,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硬的。2.发出黄色火焰,火焰颜色分层。【观看】蜡烛火焰图片【讨论】猜想可能与温度有关,提出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黑,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结论】熔点低,发出黄色火焰,分三层,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填写学案【思考】可能产生了某种看不见的物质【讨论猜想】水与二氧化碳【思考小结】水的性质:气态遇冷转化成液态的水。联系生物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遇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回答】冷:便于水蒸气的冷凝。干:防止原来烧杯中的水干扰生成水的证明。【学生分组实验】将干且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再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烧杯内壁水雾不明显。【现象】试管支管的内壁有大量水雾,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出现浑浊。【结论】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填写学案 通过对蜡烛燃烧现象的细致观察与体验,描述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便于清楚观察目的是针对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猜想。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后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究蜡烛燃烧时是否有水、二氧化碳生成时,不按照教材照方抓药完成实验,便于形成学生化学探究的方法,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个化学思想:没有明显现象的可以利用物质的性质转化成有明显现象从而确认一些物质或变化的存在。学生学会选择仪器,对仪器的要求是为了达到实验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初步形成化学上的又一思想:证明一种物质的同时不能有其它来源的这一物质的干扰。天气较热,干且冷的烧杯现象不明显。改进实验是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也说明实验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达到目的,都是可行的。学生学会根据现象得出对应的结论的方法。上面的设计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结论,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深化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化学思想。
熄灭后对蜡烛的探究 【过渡】下面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把蜡烛吹灭后,快速用一跟燃着的火柴去接近蜡烛灯芯。【提出问题】刚才大家看到的白烟是什么?请大家讨论。【板书】熄灭后,有白烟产生,为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点拨】可能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吗?黑色的一般是什么物质?(联系包黑炭)。【分析】形成的原因、弊端。【课外拓展】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白烟确实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观察】火柴还没有接触到蜡烛灯芯,蜡烛竟然就被点着了。【探究实验】学生兴趣盎然的动手操作,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蜡烛在刚熄灭时会有一股白烟,燃着的火柴只有接触到白烟才能把蜡烛点燃。【猜想与讨论】白烟可能为水蒸气、二氧化碳或者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由于水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所以白烟应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填写学案【对比联想】蜡烛燃烧时冒得黑烟是什么?【小结】可燃物不充分燃烧导致的后果:黑炭。 【课后思考】实验证明。 增加神秘感,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对生活中常见但又没有关注的问题进行探究,激励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会猜想的方法和思路:与之接触的物质,包括给定的物质和生成的物质两方面思考。验证猜想的思路和方法,学会分析,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区分白烟和黑烟的成分,便于分清本质的不同。进行环保、节能教育。目的是设置悬念,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的延伸。
小结 【追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你认为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在学习中你应关注什么?【投影】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化学知识。3、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讨论后小结】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在学习中应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使所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结学习,进一步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一般关注的内容。
学生学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一)点燃前对蜡烛的观察
颜色 形状 状态 气味 触摸感觉 硬度 溶解性 密度
蜡烛 比水
(二)燃烧时对蜡烛的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点燃蜡烛 蜡烛 先被点燃,靠近火焰的地方状态 ,硬度 。 棉线起的作用是 ,蜡烛的熔点 。
2.对蜡烛火焰的探究将火柴梗平放在有三层火焰的部分约2秒钟 火焰分为 层,火柴梗处于火焰 部分先变黑, 次之,处于 部分变化最小。 说明蜡烛火焰 温度最高, 温度最低。
3.对生成物的检验将干且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再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 ,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出现 。 说明蜡烛燃烧后有 和 生成。
(三)熄灭后对蜡烛的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熄灭蜡烛 灯芯上方出现 ,闻起来 。
2.用燃着的火柴接触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蜡烛 。 白烟为 。具有 。
我在这节课中学到的知识:
我略感困惑的地方:
我感觉最满意的地方:
七、板书设计
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点燃前对蜡烛的探究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
物理性质:见学案
二、燃着时:
化学性质:可燃性
现象:1、放出热量,发出黄色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2、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壁有水雾——蜡烛燃烧后生成水。
罩在火焰上方的内壁沾有石灰水的烧杯壁变得模糊了——石灰
水变浑浊——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三、熄灭后
冒白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 2、练习册课题2第一课时
八、教学效果与反思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更多的着眼于学生,把教学看成艺术而不是技术,已有效教学为目的,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学生近距离仔细地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用化学的眼光、实验的手段、化学的思想来研究大家非常熟悉的蜡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具体如下几点:  
1、咬住观察的方法这一中心不放松。先让学生盲目观察,品尝失败,再引导学生用对比观察法,注重观察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实验。真切的感受到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学习方法比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更重要,学习是一个不断渗透的过程,有些思想、方法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
2、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法。无论是蜡烛的密度、溶解性,还是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白烟的成分。关注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的形成,关注实验的现象的观察,表述,化学思想的养成,如:对比实验,猜想的思路,证明某一物质要防干扰,没有明显现象的要转化成有明显现象。。
3、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量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一种学生努力思考、积极动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和谐教学氛围。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地方,即使学生错了,也表扬学生大胆,具有代表性,错的也很有价值。 
  4、干且冷的烧杯观察水的生成现象不明显,很多同学没有看到水珠。原因:有少量水珠生成,同时有大量的热量产生,水珠转眼又蒸发了。经过反复选择仪器做对比实验,找到了最佳仪器,就是带支管的大试管。由于它较长,又有支管散热,让水蒸气充分冷却,出现了大量的水雾。解决了夏天观察这一现象的难题。
5、第一次学生实验,学生很兴奋,在观察、实验操作和化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较欠缺,正常现象。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养成、巩固,形成良好习惯和一些化学的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