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学科年级: 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教学内容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计算技能,本节学习的计算是关于纯物质的计算,以后还要学习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有关计算的基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反映的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和关键。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2.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2.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五、教学重点及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表示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之比。 温故知新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电解水的反应为例 1.表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2.表示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3.表示水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2:2:1 为本节课的找出质量关系打基础也就是说,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 正比例 关系。因此,只要知道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我们就可以求出其他 未知物的质量。这种解题方法称为“比例法”。题型一、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例1.加热分解15.8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g氧气?练习1..燃烧20克氢气,可以得到多少克水?练习2. 3克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以生成多少克氧化镁?练习3.足量的镁带在标准状况下与11.2升的氧气(密度为1.43g/L) 充分燃烧,可以生成多少克氧化镁? 题型二、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例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练习4.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6g放在试管中,加热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08g问:(1)反应中制得了多少克氧气?(2)原混合物中有多少克氯酸钾?(3)剩余固体中含有哪些物质?各是多少克? 解:设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2KMnO4===K2MnO4 +MnO2 + O2↑316 32 15.8g x 316 32 ---- = ----15.8g x X=1.6 g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1.6g氧气。计算步骤:设未知量X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 列出比例式并求解简明的作答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审题,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七、教学评价设计容易发生的错误:(1)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2)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依据;(3)单位不统一,有时把体积等代入;(4)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5)计算不认真、粗心大意,如求算式量出现错误等八、板书设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1.设未知量X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3.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4.列出比例式并求解5.简明的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