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 讲课教师
科目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3.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 4.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过程 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教 材 分析 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法、指导阅读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归纳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思考:图片中涉及到的碘、氟、钙、锌、硒指的是什么? 引入课题: 元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我们把质子数为8(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的氧原子称为氧元素;把质子数为1(即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称为氢元素。 一.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引导学生分析氕原子、氘原子、氚原子虽然核内中子数不同但是同属于氢元素;分析钠原子、钠离子虽然核外电子数不同但同属于钠元素;分析钠离子和氖原子虽然核外电子数相同但质子数不同,所以属于不同的元素。 阅读学习目标 (
构成
) (
构成
)从微观角度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
构成
) (
构成
)氧气 氧分子 氧原子(O) (O2) (O2) 水 水分子 氧原子(O) (
构成
)(H2O) (H2O) 氢原子(H) 过氧化氢 二氧化碳分子 (
构成
)(H2O2) (CO2) 氢原子(H)氧原子(O) 说出元素的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圈划出元素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思考讨论: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
质子
电子
中子
)可以说元素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吗? 请判断下列粒子属于哪种元素? 氕原子 氘原子 氚原子 氢元素(H) (
2 8
2 8
+10
2 8
+11
2 8 1
2 8 1
+11
2 8
) 钠原子(Na)钠离子(Na+)氖原子(Ne) 钠元素(Na) 氖元素(Ne)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引入元素的概念 便于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1.元素定义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什么? 2.元素是宏观概念还是微观概念?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一类原子”包括质子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或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同的所有原子。 2.元素是宏观概念,可以论种类、论质量,但是不能论个数。 二、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引导学生分析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并完成表格 三.元素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归纳: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与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分析讨论:1.元素定义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什么? 元素是宏观概念还是微观概念? 总结:1.“一类原子”包括质子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或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同的所有原子。 元素是宏观概念,可以论种类、论质量,但是不能论个数。 分析讨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并试着完成表格 元素原子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区别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适用范围描述物质由元素组成。描述分子由原子构成或某些物质由原子构成。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联系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和元素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
回顾:原子的化学性质由什么决定? 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与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由什么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与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便于学生理解元素的定义 知道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归纳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与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反应,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及原子的种类都不变,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四.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引导学生分析并了解元素在空气中的含量 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含量 (
点燃
)讨论: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硫+氧气 二氧化硫 (S)(O2) (SO2) 反应前反应后分子种类氧分子二氧化硫分子原子种类硫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氧原子元素种类 (
二氧化锰
)硫元素、氧元素硫元素、氧元素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2O2) (H2O) (O2) 反应前反应后分子种类过氧化氢分子水分子、氧分子原子种类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元素种类氢元素、氧元素氢元素、氧元素
1.思考:根据空气的成分分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什么? 在空气中:氮(N)氧(O)(按体积分数) 2.阅读P60第一段文字并观察图3-17了解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并找出含量多的前四种元素。 在地壳中:氧(O)硅(Si)铝(Al)铁(Fe) (按质量分数) 3.阅读P60“资料卡片”了解生物体中元素的含量,并找出含量多的前四种元素。 在生物体中:氧(O)碳(C)氢(H)氮(N) (按质量分数) 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及原子的种类都不变,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了解元素在空气中的含量,并认识几种元素符号 了解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并认识几种元素符号 了解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含量,并认识几种元素符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已知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就像可拼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组成了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物质。 五.元素组成物质 (
元素
)引导学生完成关系图,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分析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完成下列关系图,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构成
) (
氧气、氢气、溴等
物质
) (
分子
) (
构成
) (
分成
) (
构成
) (
铁、硫、氦
气等
物质
) (
原子
) (
得失电子
) (
构成
) (
氯化钠、硫
酸铜等
物质
) (
离子
) 宏观概念 微观概念 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物质 让学生知道元素的分类并学习分类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并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设计,突出重、难点
课堂检测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D ) A.硅(Si) B.铁(Fe) C.铝(Al) D.氧(O) 2.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核外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D.一个氯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氯元素组成的 4.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的是 ( D )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元素的核电荷数 C.元素的核外电子数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课后作业 同步导练 P44 3 练习册P21 1、5、6 【选做题】 同步导练 P45 12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课题3 第1课时 元素 一、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的化学性质 三、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四、元素的分类 五、元素组成物质
教学反思 1.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元素并体会化学与生活与联系密切。 2.在对教材深刻分析、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学习目标,层次分明、不同的学生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收获。 3.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氕原子、氘原子、氚原子虽然核内中子数不同但是同属于氢元素;分析钠原子、钠离子虽然核外电子数不同但同属于钠元素;分析钠离子和氖原子虽然核外电子数相同但质子数不同,所以属于不同的元素。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原子”的定义,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