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前分析: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教学难点:1、物质间量的关系;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及关键。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第一课时: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和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言】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节约药品,若现在需要制取三瓶氧气(6g)用于实验,需要取高锰酸钾大约多少克?(出示PPT第2页)若现有200g高锰酸钾,有能制取多少氧气呢?(出示PPT第3页)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板书,出示PPT第4页学习目标)。二、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问题】根据前面学习的化学方程式意义、书写及读法,请同学们屏幕,(出示PPT第5页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然后小组展示。【学生展示】略【点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存在着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有固定的质量比。这种质量关系是解决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已知和隐含条件,是整个计算的基础和依据。【引入】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还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通过这个质量关系,在工农业生产中可以计算生产一定质量的产品需投入多少原料。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出示PPT第6页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KMnO 4 K2MnO 4+MnO2+O2↑(KMnO 4与O2的质量比)316 197 87 32 (316:32) (316g) 32g (316:32) (31.6g) 3.2g (316:32) (158g) 16g (316:32) (15.8g) 1.6 (316:32)316g (32g) (316:32)31.6g (3.2g) (316:32)158g (16g) (316:32)15.8g (1.6g) (316:32)【问题】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计算,发现什么规律?小组讨论,寻找规律。【学生】规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是固定值,都等于对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点拨】计算依据:在同一个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虽变化,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没有变化,即有固定的质量比,等于对应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和)之比 。这就是我们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出示PPT第7页,教师板书计算依据)三、解题步骤与格式【过渡】同学们阅读课本例题1,讨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解题格式。【提问】设未知量应注意什么?方程式没有配平会怎样?……【总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注意问题(出示PPT第8页)。【过渡】下面同学们来做我展示的例题,(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出示PPT第9页)例题:用2克氢气在氧气中燃烧,能得到多少克水?(出示PPT第10页)展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解题格式。【练习】(出示PPT第11页)登山运动员为纪念我国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于2003年5月21日成功登顶.在登山过程中,人均需携带4.8㎏的氧气。若实验室用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催化剂)为原料来制取4.8㎏的氧气,需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 ( 结果保留2位小数)(有关的相对原子质量:K—39 O—16 Cl—35.5)【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示PPT第12—18页)1.未知量设的不对.2.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或配的不平.3.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4.比例关系不对.5.已知物质的质量和计算结果不写单位.6.计算不准确.【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出示PPT第19页)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牢记【作业】(出示PPT第2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