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收拾旧河山,而今从头迈教案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收拾旧河山,而今从头迈教案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收拾旧河山,而今从头迈
【课标分析】
高中阶段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本节课聚焦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帮助他们澄清学习上的困难学科,并把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内在资源,扩展学生应对困难学科的视野和思路,提高学生正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行动力;促动学生畏难情绪的转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和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自编校本教材《心理与生涯》“学习心理”单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是《心理与生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习素质的培养和优化,直接决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果,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影响学生对自我的心理感受。学习心理辅导跨越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层面的关注,对学生学习感受、学习态度、学习情感乃至学习价值观等方面给予重视。本节课着重“困难与问题”向“资源与能量”进行转化,改善和优化学生对困难学科的情感与态度。这既是学生健康自我概念的一个来源,也是学生建立优良自我效能感的部分。
【学情分析】
高中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我评价比初中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高一后半学期,是高中学习生活从适应到分化的阶段。经过一个多学期的高中学习之后,大多数学生开始逐渐适应高中学习的难度和密度。调查表明,这个时段的高一学生中有 85%左右的人仍然会对某一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存在较强的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会弱化很多学生在这些科目学习上的信心,甚至让其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强烈的无效能感,大大降低了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科目上可能取得的成就。
【辅导背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中生在学习领域上的要求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高中也是学生需要完成自我认同的心理成长阶段,学习上的成就常常是影响他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的一个重要指标。
高一后半学期,是高中学习生活从适应到分化的阶段。经过一个多学期的高中学习之后,大多数学生开始逐渐适应高中学习的难度和密度。调查表明,这个时段的高一学生中有 85%左右的人仍然会对某一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存在较强的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会弱化很多学生在这些科目学习上的信心,甚至让其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强烈的无效能感,大大降低了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科目上可能取得的成就。
【适合年级】
高一年级
【辅导目标】
帮助学生澄清学习上的困难学科,并把问题具体化。
2、激发学生的内在资源,扩展学生应对困难学科的视野和思路,提高学生正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行动力。
3、促动学生畏难情绪的转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和自信心。
【辅导重、难点】
重点:了解每个人在学习上都可能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科,接纳由此产生的各种情绪状态,提高正向思维能力。
难点:激发学生内在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和自信心。
【辅导方法】互动体验、可视化、社会计量、头脑风暴、团体动力
【辅导准备】
1、PPT。
2、背景音乐。
3、作业纸。
4、签字笔和彩笔。
5、课前随机分成 6人小组。
【辅导过程】
1、教师说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困难学科带给我们的心理上的困扰,拥有更多面对困难学科的勇气和力量。
【设计意图】点明本节课主题,帮助学生聚焦。
热身活动,温暖开心——找朋友。1)当教师发出“语文”(或者数学、英语等)口令时,每个同学用一只手握成空心拳或者做出“victory”的“V”手势。空心拳——“我不擅长”;“V”手势——“我很擅长”。
如果有人跟你做出的手势是相同的,请你犹如见到久别重逢的老友,热情地跟对方握手问候:你好啊!
老师提问:如果选一个你感觉比较困难的学科,你会拿出哪个学科在这节课上做一个感觉上的处理?(如果没有感到困扰的学科,那么,最想要提高的学科是什么?)
【设计意图】活跃气氛,强化学生对学科的感受能力,增加学生对课堂的情绪和情感投入。
初次计量,澄清现状。
请大家思考:从开学到现在,所有学习的科目里,最让你感到困扰的学科是什么?
从“0”分到“10”分计量自己被该学科困扰的不同程度。“0-1”分表示你完全、彻底地被它打倒了,“5分”表示你的力量跟这个困难学科势均力敌,“9-10”分表示你完全能够“hold”住它。
【设计意图】运用可视化计量方法对内心困扰程度进行评估,增加内心与某个学科的联结。
吐槽——两人互动,感受共鸣。组内的每对小伙伴儿,分别跟对方描述一下“最令我苦恼的学科是什么?是如何让我感到苦恼的?”
【设计意图】引发共鸣,增加课堂的开放度。
教师讲解——拥有问题和困扰的同时,就拥有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资源与能量。1)《易经》的精华是太极图。
青岛九中创始人魏礼贤先生把《易经》传到西方。
荣格先生对《易经》的学习与借鉴:人的某一自觉意识越是趋于片面和极端,与此相反的无意识就越积累潜在的能量。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对民族和文化的了解,为后面的冥想活动做认知上的铺垫;影响学生感受更多民族与文化间的尊重与交流。
脑力激荡,能量呈现——我是一条充满能量的鱼。
1)下发作业纸(附后)。
2)脑力激荡。
指导语——在知识的海洋里,我犹如一条自由自在、来去自由的小鱼,不知疲倦地畅游着。有时候我也会遇到困难,比如,有的科目会困住我,让我行动迟缓,甚至动弹不得......但总会有奇迹发生,当阿拉丁神灯的光芒闪耀,就让这条小鱼看到一丝光亮,也看到更大的希望,让我有无限的资源和优势来应对这个学科,这时候,我就会充满无限的能量,不断吐着创意的泡泡,每一个泡泡都是我学好这个学科的优势或者资源,我游刃有余地畅游着......下面请你在小鱼吐出的这些泡泡里填写你的优势和资源。
老师举例:比如,困扰我的学科是数学,尤其是数学公式的实际应用题总是难住我,如果奇迹发生,我有无限的资源和优势来应对它,那么,这些资源、优势可能来自于周围:我的老师、数学学霸、好用的参考书......也可能来自于我自己:能早起十分钟、周末整理笔记的习惯、请教别人不发怵......
记录。指导语——不评判、不否定、不质疑......把你想到的所有可能的优势和资源都记下来,可根据他们力量的大小,填写在大小不同的泡泡里。
【设计意图】
这是本节课的主体活动。通过想象和头脑风暴等,实现从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资源的转化,帮助学生从“聚焦问题和困难”转化到“聚焦解决问题的资源与能量”。
7、伙伴儿对话,巩固力量。组内每对小伙伴儿进行交流——困扰我的学科是......应对它,我拥有的资源与优势......
【设计意图】
巩固对资源的聚焦。透过安全和温暖的分享,进一步促进内心开放,增加能量和资源的吸纳,强化学生内心的力量。
小组交流,强化资源。每位成员的发言之后,请小组成员顺时针方向把作业纸进行流转,每个人尽可能就伙伴儿写的资源和优势,再进一步补充或提问,给该成员扩展思路。
【设计意图】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增加团体动力,促成成员内心力量感的巩固。
全班分享,能量拓展。
用大拇指选出小组代表(ta是呈现的资源更丰富、更能带给你启发的人),小组代表跟全班分享:面对困难学科时,我的优势和资源是......
美化和升华。指导语——结合其他人给你的补充、提问或者启发,进一步丰富、完善并美化你的小鱼和它吐出的能量泡泡。
【设计意图】在小组动力的基础上,透过小组代表的分享,进一步激发和强化班级的团体动力,优化班级的积极氛围。
再次计量,评估收获。
请每个学生重新感受曾经困扰自己的这个学科,评估一下此刻的想法与感受,在“0”到“10”分的线上找一个位置。“0”分表示你完全、彻底地被它打倒了,“10”分表示你完全能“hold”住它。
每人一个词或一句话分享本堂课感受或收获。
【设计意图】内化学生在本节课的收获,强化班级内同学内心的联结。
教师小结,结束本节课。
【设计意图】统整本节课的感受,强化接纳的态度,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力量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