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 氧气(第1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知道其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法、催化剂。(重点)2.通过观察与实验,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难点)3.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导学自习关于氧气,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入:在实验室里你怎样制取一瓶氧气?我们怎样知道氧气有什么样的性质呢?现在我们先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活动1:药品的选择。思考:1.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能产生氧气的方法,是否适合用于实验室制氧气?2.制氧气的药品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活动2:阅读教材P87,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思考: 1.采用什么样的制取装置,有哪些注意事项?2.怎样收集,有哪些注意事项?3.如何检验和验满?4.实验步骤?组内交流,教师点拨实验室制取氧气:⑴药品: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⑵反应原理(写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⑶发生装置(见教材P88)主要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孔橡皮塞、导管、集气瓶、水槽等。讨论:长颈漏斗应升到____________,以防 。⑷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法,因为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法,因为_______________。⑸检验方法: 伸到瓶内, 则是氧气。⑹验满方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_______,当看到____________时即已收集满。⑺步骤:连、查、装、收、验。二、研习展评活动3: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选择适合的催化剂。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mL~5mL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物质 操作 现象A 5%的过氧化氢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试管口B 加热5%的过氧化氢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试管口C 5%的过氧化氢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试管口通过实验,你认为最适合于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做法是 。思考:1. 催化剂的特点。2. 催化剂的作用。课堂练习:1.有关催化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B.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D.催化剂在任何反应中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参与反应2.图甲所示的是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装置。请你回答:(1)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如果没有伸到液面以下造成的后果是 。(2)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收集方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3)乙图所示装置也可以用来制取氧气,甲图中的发生装置与之相比较具有的优点是 。甲 乙课后练习:1.水被称为“生命之源”, 过氧化氢被称为“绿色氧化剂”。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氢气 B.都含有氢元素C.都含有氢分子 D.都含有2个氢原子2.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1)仪器a名称是 ,A装置中的集气装置只能收集密度比空气 的气体。(2)实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H2O2)的方法来制备氧气,其文字表达式为 ,反应中,MnO2起 作用,加快了H2O2的分解。(3)用A或B装置制备气体的反应应该是 和液体不需要加热的反应。第三节 氧气(第2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知道其原理、实验装置。( 重点 )2.通过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进一步熟悉制取气体的思路。(难点)一、导学自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有没有其他方法制氧气呢?阅读教材P88。小结:利用其他含氧元素的物质,如高锰酸钾、氯酸钾也可以制取氧气。其原理为: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活动1:回忆过氧化氢制氧气。组内交流评价,教师提问活动2:探究用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异同。问题:1.发生装置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注意事项?2.收集方法、检验和验满方法相同吗?3.实验步骤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注意事项?组内交流,教师点拨:装置为:(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实验方可进行。(如何检验,如何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为什么?(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为什么?(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否则会产生什么后果)(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收集?(6)本实验中需不需要验满?如何验满?(7)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二、研习展评活动3:探究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决定因素。组内交流,教师点拨:小结:装置选择: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收集方法:气体的水溶性:排水集气法,气体的密度:上、下排空法。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堂练习:如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⑴指出仪器的名称A.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⑵用酒精灯_____焰加热(填“内”或“外”),因为 。⑶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____倾斜(填“上”或“下”),原因是___________。⑷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课后练习:1.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能跟空气里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现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2.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1)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其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3)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若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应先 再 。(4)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______。反思:第三节 氧气(第3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重点)2.认识氧气与常见物质的氧化反应。(难点)一、导学自习实验室收集氧气时用什么方法,为什么?(一)氧气的性质引入:这是利用氧气的物理性质,在化学上我们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一般要从这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进行研究。1.氧气的物理性质。活动1:观察一瓶氧气,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总结你还知道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①学生观察并讨论交流;②小组汇报,填写教材P89表格。小结: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固态呈淡蓝色。2.氧气的化学性质。过渡:氧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通过氧气与几种物质的反应来看一看?二、研习展评活动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学生动手完成以下反应,并记录现象。I.木炭在空气在燃烧木炭在氧气燃烧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文字表达式II.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讨论:铁丝燃烧的实验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时在集气瓶底铺少量的______或者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实验时要给铁丝系一根火柴,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铁丝要绕成螺旋状,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I.蜡烛在空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加入澄清石灰水文字表达式问题:你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IV.(教师在通风橱内做)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分组做实验;小组交流,汇报现象结论。思考:1.通过实验发现木炭、石蜡、硫粉等物质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为什么?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有的小组不成功,其原因可能有哪些?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活动3:阅读教材P91,氧化反应。思考:1.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学反应吗?2.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关系?讨论:氧气的化学性质?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课堂训练:1.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相同条件下,氧气比同体积的空气稍重C.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催化剂D.在通常情况下氧气与氮气不反应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跟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B.将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会立即燃烧起来C.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凡是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3.你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分氧气、空气、二氧化碳这三种无色气体吗?4.仔细观察一个完好的灯泡,你会发现灯泡内玻璃柱或支持钨丝的金属上有一点红色物质,它是红磷。只要看到使用过的灯泡内有这点红色物质存在,就可基本断定灯泡没有漏气,这是为什么?课后练习:1.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2.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成分里的氧气,应选择下列物质中的( )A.细铁丝 B.红磷 C.硫粉 D.木炭3.下列变化:A.磷在氧气中燃烧 B.铁在氧气中燃烧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E.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根据以上变化的现象,将符合要求的选项的序号填在横线上。⑴有耀眼白光产生的是 ⑵有大量白烟产生的是___________⑶瓶壁上有水雾生成的是__________ ⑷有白色固体生成的是___________⑸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____________ ⑹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的是________第三节 氧气(第4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自然界的氧循环。2. 了解氧化反应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的关系一、导学自习活动1:阅读教材P92,自然界中的氧循环。问题1:自然界中氧气产生和消耗的途径有哪些?活动2:阅读教材P93,了解缓慢氧化的含义。二、研习展评(一)氧循环(二)缓慢氧化活动3:小组讨论归纳,氧化反应和剧烈氧化、缓慢氧化的关系。课堂练习: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农家肥的腐熟 B.牛奶变质C.动植物的呼吸 D.燃烧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