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7.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7.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将“化学源于生活”这一概念淋漓尽致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包含大量的化学知识,逐渐养成运用化学的知识、从化学的角度、利用化学的方法分析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的感受化学帮助我们认识物质,改善人类生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因此我将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生活中现象的感性认知,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共两个课时,内容包括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这些内容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联系紧密,让学生体会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化学源自于生活。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让学生明白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本节内容既是对整个初中化学所学知识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起着一个铺垫作用,是知识逐步转换为能力的一座桥梁。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累积,对燃烧现象也有一定了解,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生活中也掌握一些灭火的方法,但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欠缺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火灾发生和自救的办法,培养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燃烧的概念;
知道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以及灭火的方法;
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了解火灾的危害和意外事故的处理和自救。
过程与方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共同学习、探究、讨论的学习情境,将课堂还给学生,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让师生共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以及由燃烧条件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
教学用具
教师: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红磷、白磷、铜片、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火柴、酒精灯、烧杯、蜡烛、镊子、坩埚钳
学生:石头、木条、火柴、酒精灯、坩埚钳、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4min 课前 引导 【魔术展示】—“烈焰火掌” (事先在手上涂抹一定量含酒精的洗手液,点燃洗手液) 【问】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该化学反应现象 【引导回顾】 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燃烧都有共同特征,你能总结燃烧的现象吗? 【引入】 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问】 2.为什么老师的手被熊熊大火包围,但却能安然无恙呢? 带着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化学知识殿堂,一起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观察燃着的手掌,惊叹魔术的神奇 【描述】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思考为什么手安然无恙 学生记录 思考 利用小魔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并感受化学的学科美丽; 通过对实魔术现象的描述,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实验描述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概念
2min 新课引入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火的发现,而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也是我们生产、生活常见的化学现象;那么燃烧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发生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我们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探究。 学生聆听,思考 构建学生系统的知识概念
5min 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分别用坩埚钳将小石块和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提问】为什么木条能燃烧、石块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物质具有什么性质? 【总结】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 学生小组实验,记录现象 木条能燃烧、石块不燃烧 【学生回答】物质具有可燃性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10min 实验演示 【实验展示7-1】 引入着火点的概念: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不同的物质着火点不同。 请同学们找到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燃烧,这些现象说明燃烧除了需要可燃物,还需要什么条件?  白磷40℃,红磷240℃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思考,小组讨论燃烧需要的条件。 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且从实验中得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和灭火的关系。 通过讨论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进一步了解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
3min 【总结】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氧气(空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所需最低温度(着火点)。 【重点】(展示燃烧条件的火三角)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记录
5min 【过渡】由上述探究我们已经知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那当燃烧失去控制,我们如何灭火呢?  现在同学们有什么方法熄灭桌上的蜡烛,并思考你熄灭的方法运用的是什么原理?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讨论。 吹灭蜡烛-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烧杯盖住蜡烛—隔绝氧气 剪掉蜡烛芯-隔绝可燃物
4min 讨论交流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什么原理?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什么原理? 不灭森林火灾有效的方法是将大火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什么原理? 电器着火了,如何处理,什么原理 清除可燃物 隔绝氧气 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从生活入手,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
2min 小结 课堂总结 整理知识
4min 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 巩固提高
1min 作业布置 书本P135 练习与应用1.2.3.4.5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燃烧的定义: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三、灭火的原理:
1.可燃物 1.清除可燃物
2.氧气(空气) 2.隔绝氧气(空气)
3.达到可燃物所需最低温度(着火点)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实验中,观察、思考、分析现象和总结,逐一突破重点与难点,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身边物质、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帮助学生寻找新视角以及切入点,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大意义。
同时,我还对水中白磷通入氧气这个实验操作,对装置做了一些改进。在通入氧气时,水中的气体会推动白磷游动,实验可能会失败,因此,利用一个漏斗倒扣进水中,漏斗插入一根玻璃导管,直接接触白磷,实验现象非常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