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第四单元 课题2 化学肥料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第四单元 课题2 化学肥料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化学肥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课题是第十一单元的最后一个课题,是酸碱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而化肥对于城市的学生而言又比较陌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能复习酸碱盐的知识,初步接触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又能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及其发展。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二是化肥的简易鉴别,介绍利用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鉴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单了解化肥的历史来源,认识到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及作用。通过阅读与讨论,了解化肥、农药对人类生活以及环境的影响,并理解常见化肥在使用和贮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肥简易鉴别的实验探究,掌握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初步学会物质鉴别的思路和方法,学会收集信息进行交流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化肥,培养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科进步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说明
《化学肥料》是本单元知识《盐》在生产运用中的重要部分,但学习内容长,知识点比较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这一课题,本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基本能根据《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化学)》(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完成,有助于教师明确对此课题教学后学生达到的学业水平目标要求,把握好重难点和教学尺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这其中,还增加了了解化肥的历史来源,一来可以通过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增加对此课题的学习兴趣, 二来可以由浅入深,使得课题导入与后面的重难点连接更加紧凑流畅。在知识技能方面,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化肥、农药对生产生活的功与过,让学生能通过交流而有所感悟和收获。同时将“知道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放在“过程与方法”一项中,并由“知道”变成“掌握”,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通过对化肥的简易鉴别实验探究,充分掌握理解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为之后利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对学习物质的鉴别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简单鉴别;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利用化肥的发展史引入新课(民以食为天)→化肥的定义→常见化肥种类和作用的介绍(氮、磷、钾、复合肥)→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化肥的简易鉴别→堂上训练→课堂小结→课后思考题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说明
[引入新课] 【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谚语】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人是铁,饭是钢,地里缺肥庄稼荒。 C、土地施足肥,青苗往上飞。 …………等 【展示图片】 【讲述】随着人类不断进化,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逐渐对那些人类可利用的植物进行栽培。由于早期人口总数少,生产水平低,植物的生长全靠自然调节;而到了现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植物特别是农作物的产量要求提高,人们可以用很多方式来提高产量。由图表我们可以看到,1950年开始,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化学肥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农业增产常见的方法。那什么是化学肥料呢?请同学在课本上查找出来。 倾听,阅读课本查找有关信息 介绍化肥的起源,引出即将介绍的化肥种类
[板书] 课题2 化学肥料 一、化肥的起源
[提问]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常见的肥料有哪些? 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总结】 学生将查找到的资料展示出来,介绍化肥、农家肥。 学生回答。 既锻炼了寻找信息的能力,也明白了肥料的重要性。
[板书] (
农家肥
肥料
化肥
)二、
[讲解] 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等,其中氮、磷、钾需要量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学生划书,记笔记。 引出要重点学习的三种化肥。
[板书] (
农家肥
肥料
氮肥
化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二、
[提问]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化肥有哪些?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填写好常见化肥的化学式,并以小组合作为单位按照营养元素对化肥进行分类,整理其对应的用途。 独立完成书写化学式的任务,小组合作交流,整理归纳,汇报。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教材与课外资料,培养学生收获、处理信息的能力。
[提问] ①氮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②植物缺氮元素表现出来的症状; ③哪些是常见的氮肥(出示图片); ④少数植物如大豆、花生有固氮的能力。 ①阅读教材 ②看教材相应图片和教师提供的图片 ③小组展示 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氮肥有更深入的了解。
[提问] ①磷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②植物缺磷元素表现出来的症状 ③哪些是常见的磷肥(出示图片)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对磷肥有更深入的了解。
[提问] ①钾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②植物缺钾元素表现出来的症状 ③哪些是常见的钾肥(出示图片) ①阅读教材 ②看教材上相应的图片和教师提供的图片 ③小组展示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对钾肥有更深入的了解。
[提问] ①什么是复合肥? ②复合肥的优点是什么? ③哪些是常见的复合肥?(出示图片) 让学生了解教材对复合肥的归类是化合物,并是农村最常施用的肥料。
[讨论] 根据同学们收集到的信息和资料,谈谈看你对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怎样的认识? 小组辩论:化肥、农药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农药、化肥的两面性,增强环保意识,形成对化肥、农药比较全面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板书] 三、化肥、农药的功与过
[总结] 化肥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方面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合理地盲目使用反而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化肥中常含有一些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二是在施用过程中的某些成分的积累、流失会导致土质发生改变。 在施用化肥的同时,为了减少病虫害,还会大量施用农药,也会对环境造成非常大的污染,最终危害人体健康。那么,化肥和农药在自然界是怎样转移的呢? 阅读教材,看图思考,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 一位农民伯伯买错化肥,导致农田颗粒无收,大家一起来出谋划策:在生产生活中有没有简单直观的方法区别氮肥、磷肥、钾肥? 倾听,思考 引出三种常见化肥鉴别的一般方法
[板书] 四、化肥的简易鉴别
[探究] 观察桌面上几瓶固体试剂(分别是氯化铵、硫酸铵、碳酸氢铵、磷肥、氯化钾、硫酸钾),你能通过实验比较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么? ①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实验, ②观察比较,做好实验记录
[合作交流] 点评学生的实验方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鉴别时要注意取样。
[小组展示] 通过初步实验探究,请总结出初步区分几种常见化肥的物理方法? 学生总结、归纳,对实验记录进行查漏补缺 初步了解氮肥、磷肥和钾肥的相关物理性质,掌握常见化肥鉴别的物理方法
[总结、板书] 1、看外观:灰白色粉末→磷肥 2、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放出→NH4HCO3 3、水溶性:难溶于水→磷肥
[设疑] 用刚才的方法无法鉴别铵态氮肥与钾肥,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区别这两类肥料?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交流,动手操作实验 初步了解铵态氮肥的特征,掌握常见化肥鉴别的化学方法
[总结、板书] 4、加试剂:加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放出→铵态氮肥(化学方法)
[归纳整理] ①举例指出学生做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 ②小结归纳氮肥、磷肥、钾肥的鉴别方法。 ③利用方程式分析铵态氮肥与熟石灰反应的原理,并强调只需理解不必掌握。 ①认真倾听 ②作好笔记 掌握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方法。
[应用迁移] 铵态氮肥能否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并自主展示:学完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回答问题
[课后练习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并自主充当小老师,对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反馈。
标书设计
课题2 化学肥料
一、化肥的起源
(
农家肥
肥料
氮肥(
N

化肥
磷肥(
P

钾肥(
K

复合肥(化合物)
)二、
三、化肥、农药的功与过
四、化肥的简易鉴别
1、看外观:灰白色粉末→磷肥
2、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放出→NH4HCO3 物理方法
3、水溶性:难溶于水→磷肥
4、加试剂:加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放出→铵态氮肥(化学方法)
教学反思
城市的学生对化肥比较陌生,自己也对化肥的作用不够熟悉,再加上临近中考总复习,时间紧迫,以前对于这一课题几乎都是照本宣科、走马观花式的介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完后印象不深,教学效果不好。本次教学设计汲取了之前的教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大量的图片素材,从“为什么要使用化肥”讲到化肥的起源,进而引入化肥的种类,利用情景教学,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化肥形成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几个点是把握得比较好的:一是注意从学生身边事物出发,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对教学素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拓展,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有机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二是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新理念,课堂气氛良好。社会调查、收集谚语;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展示成果;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同时协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三是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民生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良好。
本次教学的不足的地方体现在:一、由于课时内容容量大,提问学生时,留得的思考时间不够,部分讨论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开始让学生回答解决。这样只照顾中上等的学生,而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关注不够。二、教学语言不够简洁,急于求成,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思考就急于引导学生回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三、对“提问”这一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提问不够清晰,过于封闭,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所提出的问题,要多花时间去解释所提的问题。四、在总结这一环节,由于时间的限制,由教师归纳出物质鉴别的基本方法,没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归纳的学习理念,学生不会自我形成知识网络和基本思路,对知识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生硬照搬。
-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