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元素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九年级化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素》来自于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简介三部分内容,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通过这个课题的学习会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2)通过讲解和练习来巩固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2)逐步积累化学用语,真正进入化学世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次的教学主体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他们知道通过26个英文字母可以组成无数的单词,这26个英文字母就是构成单词的要素。这些要素就类似化学上的元素。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他非常抽象,学生对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感到非常难理解。尽管是第一次讲到元素,但课题1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并掌握了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元素的概念理解“一类原子的总称”,形成比较整体的认识阶段。学生主要问题是死记硬背元素的定义而不能认识其含义,难以理解元素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容易跟原子相混淆,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元素有个数;对元素符号记忆不牢固,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2、组织好有关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认真组成好课题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4、通过讲解、讨论、思考等等学习元素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 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 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复习提问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哪些? 回忆所学内容分子、原子、离子 复习以前所学知识
【活动】回忆学过的化学符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二氧化硫 四氧化三铁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二氧化锰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忆,在草稿纸上作答二氧化硫:SO2 四氧化三铁:Fe3O4 氧气:O2 水:H2O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锰:MnO2观察它们的共同点:都含有O 回忆我们学过的化学符号
【讲授】元素的概念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含有氧原子(O),氧原子质子数都为8,我们把它称作氧元素。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认真听讲,理解老师所讲内容 讲解新知识
【练习】元素概念的练习把 ( )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某元素。把( )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某元素。下列物质各有哪些元素组成?(1)氧气(2)二氧化碳(3)四氧化三铁(4)五氧化二磷 思考,交流,回答把 ( 质子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某元素。把( 核电荷数 ) 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某元素。下列物质各有哪些元素组成?(1)氧气 :氧元素组成(2)二氧化碳 : 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3)四氧化三铁: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4)五氧化二磷:磷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应用刚学的知识,加深理解
【活动】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分子发生变化,原子和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过程
【讲授】元素的认识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讲授】元素和原子的区别联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区别: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讲授】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元素 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其次是碳元素和氢元素 地壳中含量前4位的元素是 氧 硅 铝 铁 【讲授】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含义书写规律:一大二小元素符号的含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课本,思考回答问题,加深对元素的认识理解,初步会学区分元素与原子。 学习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练习】元素符号的含义练习说出下列元素符号的含义H N O Fe 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后只表示微观意义,不再表示某元素!!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思考,小组交流小组代表起来发言 应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活动】常见27种元素带学生读课本元素,初步记忆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名称。如图所示: 学生阅读 学会阅读常见元素
【活动】小结以提问的形式小结这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一起背诵常见27种元素。 回忆这节课所讲内容 加深理解,记忆
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课后作业:1、不同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不同。A.中子数 B.质子数C.核外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2、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这些名词“加碘盐”“补铁酱油”“高钙奶”,这里的碘、铁、钙指的是(  )A.元素 B.原子C.分子 D.单质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A、O B、FeC、Si D、Al4、表示4个氢原子的符号是(  )A、4H2 B、4HC、2H2 D、H45、“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H2O2(双氧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O2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H2O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H2O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D、H2O2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6、在氧气、二氧化碳、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四种物质中都含有   。 7、下列元素符号和名称书写都正确的是 ( )A、炭C B、氖Na C、汞Hg D、铝Al 巩固积累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量化表年级 科目 讲课人 课题    时间 项目及分值 评价内容及标准   分值得分合计教学目标(10分)1、符合课标要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求。6  2、明确、具体、准确。具有操作性。4  教学内容(10分)1、教材处理得当,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突出。课时划分合理,课程容量适度。4  2、明确、具体、准确。具有操作性。3  3、能够依据课程特点,提出具体问题,3  教学过程(50分)1、能够依据课程特点,提出具体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学教材。5  2、能够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生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10  3、能够面向全体,关注个性差异,并注重优生培养和差生转化。5  4、能够体现教师释疑过程,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有适当的拓宽和延伸。,10  5、及时组织课堂训练(或落实),反馈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5  6、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科学有序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5  教学效果(20分)1、基本实现课时目标,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作业,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5  2、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学习问题,乐于交流分享成绩。5  3、课堂气氛宽松,师生精神饱满,学生参与面广,能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愉悦。5  4、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主动,与教师配合默契。5  教学特色(10分)1、能够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贯穿先进的教育方法5  2、具有较为明显的教学风格,在某些方面具有创造性。5  评价人 合计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一、元素1、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特点: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例:水(H2O)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4、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5、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都不变二、元素符号1、书写:一大一小 例Ca、Fe、Cu、Zn2、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 O ①表示氧元素②表示2个氧原子(1)对于单个原子构成的单质(Fe、Cu、Mg、C、Si、S、P、He)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例:Fe表示:①铁元素②1个铁原子③铁这种物质(2)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能表示原子个数例:2H表示2个氢原子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九.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内容是第三单元课题3第一课时,虽然上课的整个过程比较顺于有序,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比较高潮,师生配合就好,课堂效果达到预期效果。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值得肯定的地方:1、从以前学的分子、原子入手,为学生搭桥进入这一课题的学习。2、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3、对于水、二氧化碳、过氧化氢、、氧气等物质的分类又是在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加以点评,既照顾到了学生的独到见解,又使要学的内容精彩登场,很好的完成了物质分类知识的教学。不足之处:1、除了朗读和书写元素符号,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还是很少,学生的活动主要还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层面上。让学生质疑,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几乎没有,课堂模式还是有些陈旧的影子。2、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来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而新课程是希望教师“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站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在这方面要改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