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这一内容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属于化学方程式这一主题。课题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此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化学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已经学过了分子、原子及元素,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思维特点:初三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能力基础: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策略】(1)创设实验实验情境,引入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改进实验方法,进行实验验证,最后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2)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微观的角度展示磷燃烧的化学反应实质,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从而突破难点。【课时安排】本课题共1课时【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引入主题-------实验探究,引导发现------Flash课件微观展示,突破难点--- ----反思评价------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课堂小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 引设 入情 主境 题 师: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是人们经常用来赞美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己”高贵品质的诗句。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自然界的物质可以随意的消灭吗?2、废铁收购站往往把收购来的废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待长满铁锈后再出售给厂家,这样可以增加钢铁的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是真的吗?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或猜想: ①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可能相等; ②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相等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实 引验 导探 发究 现 师:如何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由于大家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为大家讲解其原理。现在,请根据提供的实验装置和药品,设计两个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1、白磷在氧气中燃烧。2、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总质量变化。 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氧气中燃烧1、仪器和药品: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2、 学生对此实验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将会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经讨论学生会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1、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2、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突破难点律 师: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学生观看用心flash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从而直观形象地理解: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反思评价 师:“为什么碳酸钠粉末和盐酸反应之后总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以上两个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怎样改进实验装置? 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①碳酸钠粉末和盐酸前后天平的变化 ② 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所以实验要在密闭的容器中。 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联 学系 以生 致活 用 师:请同学们做以下练习题①100 g水变成100 g的冰,因此质量守恒。对吗?为什么?②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了,因此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③48g镁与32 g氧气反应,则生成二氧化镁的质量是_______g;若48g镁在34 g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镁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强调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要注意此类反应前后有气体的化学实验的质量守恒题);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题小结 师:同学们从知识上有何收获,从学习化学这门课的学习方法上有何收获? 写出学习小结 锻炼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并可对课堂效果进行检验【板书设计】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定义: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3不变原子的质量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课后,针对本节课,我从自己的教学能力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反思,感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进步有不足:教师方面:1、进步:教师的引导用语比以前较准确,在课程的过渡环节上比以前较显流畅和自然。2、不足:时间的筹安排上没有计划好:由于实验活动较多,时间略显仓促,可以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的学生讨论上再紧凑些。学生方面:1、进步之处: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增强了;部分优秀生在研究实验的设计方案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思路基本准确; 大部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准确。2、不足之处:有一少部分同学在实验操作中出现操作错误,有待进;小组活动学生表现过于积极,难于控制;将小组成果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学习成果方法单一,有待进一步研究,【实践活动----寻找致富之路】有这样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加盟吗?请谈一谈你的想法?【化学小资料】 有一位科学家叫波义耳,曾经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块錫放在敞口的容器中称量,然后煅烧,再去称量时,发现变重了,因此,他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发生了变化。而另一位科学家叫罗蒙诺索夫,将同样一块錫放在密闭的容器称量,然后煅烧,再去称量时,发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因此,他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究竟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这一发现当时没有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所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以求解决。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耳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 kg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 1 g,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