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教学活动设计
【课标】
1、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能比较并说出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3)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坡度陡缓
(4)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利用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通过山体模型到等高线地形图的转绘,实现由直观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材分析】
《地形图》是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三节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其他等值线地图的判读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学习地理热情高,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他们。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相对难以理解,因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至关重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理解力和动手能力是本节要努力实现的
【教学重点】
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类型的基本特征;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鞍部、坡的陡缓、陡崖、山谷和山脊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谷和山脊
【教学方法】
归纳法、小组合作、读图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说一说韶关的山有哪些?图片:丹霞山和帽峰公园以及它们的高度 1、回答问题2、观看图片 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承转:同学们观看到的这些山的高度图片,怎么样在地图上表达这些山的高度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地形图里的第一个问题海拔和相对高度
环节二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海拔和相对高度定义。为了防止学生盲目看书,向学生出问题:海拔的参照物是什么?带着问题去找出定义。并指导学生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定义 培养学生阅读课本文字的能力
承转:了解了海拔和相对高度定义后,我们来完成课本的两个计算活动,检测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活动1:完成P23和P24计算活动检查学生的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23和P24计算活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承转:通过计算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相对高度,我们看到陆地表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有高峻、有低洼、另外还有平坦、崎岖等,我们习惯把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叫做地形。
环节三
二、陆地地形教师讲授:请同学们看课本P24《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图提问: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分别有多少种?让学生总结出陆地地形类型可分为五种: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第一步:播放五种地形类型图 总结出陆地地形类型共五种并观看五种地形类型图 学生通过观察景观图,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实体形态
第二步:活动2小试牛刀播放练习(附图1) 结合所给图片,说出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图,并结合课本完成填空 加强学生的辩图能力和根据课本找到所需要知识的能力
第三步:活动3指导学生完成表格: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度500m以上200m以下500m以上200m-500m不定地面起伏程度外陡内缓宽广平坦坡度陡,起伏大坡度缓,起伏不大中间低四周高 归纳完成五种地形类型特点的表格填写 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与表述能力
环节四 附图2 与老师一起回顾本节知识要点 通过课堂小结梳理本堂课所学知识
环节五 抢答题 全班进行抢答 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课后作业 四人一小组制作好的山、剪刀、彩笔、胶水、一张白纸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观看图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注意力
承转:如果让你不说话,只能用笔画,你如何把这两个海拔高度不同的点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环节二
环节2~1播放“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图”得出等高线定义 看图理解等高线 通过图,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什么是等高线
承转:请同学们在观察下图,等高线有什么特点呢?
环节2~2 活动1制作等高线地形图 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培养学生 动手的能力,更直观的理解等高线地形图
环节2~3 观察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特点坡度陡,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等高线稀疏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等高距:100M活动2:练习(附图3) 学生看图和练习加强对等高线特点的认识 通过观察等高线图和练习,让学生得出等高线的特点
承转:同学们可以看到你们制作的等高线地形图中,有山峰,除了山峰,山体还有很多部位名称,我们接下来学习下一个问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环节二
环节2~4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的山体部位第一步:播放山的实体部位山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第二步:分别播放出山峰、鞍部、陡崖、山谷、山脊的实体和登高线图,说出每一种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点板书---简单的地形图,让学生判读 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通过山的实体和等高线图比较,识别山的不同部位
环节2~5指导学生完成P26《读图活动》第一题,再次强化训练学生对“山脊与山谷“的判断 辨别山谷和山脊 通过辨别山谷和山脊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
环节2~6 寻宝活动教师讲述:有四个宝藏,分别是宝藏1、宝藏2、宝藏3、宝藏4,它们分别藏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的山体部位上面,找到它们后,每个宝藏都有相应的奖励。学生:四个大组选出寻宝的领导者并选择好宝藏序号教师:选择好相应的宝藏后,每个队伍2分钟时间,去寻找你们的宝藏吧 读相关的地形图各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通过寻找宝藏这个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7识别五种陆地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地形图 说出这三幅图分别是哪一种地形类型等高线图并说明判读的原因 结合五种地形类型图的特点,分析这三幅图分别是哪一种地形类型等高线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承转:请同学们看这三幅登高线图,怎么样才能使等高线地形图更加的立体呢?我们接下来看下一个问题分层设色地形图
环节三 分层设色地形图1、播放等高线地形图指导学生读课本J和K图,把其中的地形事物与颜色一一对应 认识并记忆几种常见的颜色所表示的地理事物 通过观察图,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
环节四 地形剖面图1、通过多媒体演示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知道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2教师提问:地形剖面图的作用? 观看地形剖面图的制作并了解地形剖面图的作用 通过观察图,理解地形剖面图
环节五 附图4 与老师一起回顾本节知识要点 通过课堂小结梳理本堂课所学知识
环节五 反馈练习 男生女生抢答 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附图1:
平 原
附图2:
本节知识小结
附图3:
1、A点的海拔( ) B点的海拔( )
2、C点的海拔( )
3、D______(坡陡或坡缓)E_____(陡坡或缓坡)
4、F点的海拔可能是( )
A568m B968m C768m D868m
附图4:
本节知识小结:
一、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定义
2、等高线特点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4、识别五种陆地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地形图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地形剖面图
山地(华山)
青藏高原
丘陵
盆地
东北平原
100m
200m
300m
A
B
400
100
300
200
海拔在( )米以下、广阔平坦的地形。
山 地
海拔在( )米以上、崎岖不平、起伏( )
山地
海拔在( )米以下、坡度较( )的地形区。
外围较( )、内部较( )的、海拔在( )米以上的地形区。
高 原
盆 地
中间( )、四周( )、但相对崎岖的地形区。
丘陵
坡度陡
起伏大
200
500米
二、五种地形的特征: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做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地面起伏程度
高度
盆地
丘陵
山地
平原
高原
200米
以下
500米
以上
不定
500米
以上
坡度缓
起伏不

宽广
平坦
中间低、
四周高
内缓
外陡
B
A
650m
550m
D
F
E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