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课件(共22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课件(共22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设计
主备:苏永银
一、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一、教材分析:
2.文本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于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小说集《羊脂球》,于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部分。单元编写要求为“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二、学情分析:
小说是学生乐学的一类文章,经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已有初步的小说赏读知识作铺垫,故教学时以趣激疑,用学生本有的兴趣牵引,创设情境,是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感悟作品主题的捷径。《我的叔叔于勒》是这个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对外国小说尚存陌生,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从共通处切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体会。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学习小说悬念的运用和情节的巧妙设置。
2、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方法。正确认识金钱与亲情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五、教法学法:
1.诵读法。
2.探究讨论法。
3.续写法。
六、教学环节:
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在于勒未出场前,全家日夜盼望。于勒的两次来信,使全家处于兴奋状态,母亲拼命夸赞他。但十余年后,穷困潦倒的亲弟弟于勒突然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把这对庸俗、虚荣心极强的夫妇从幸福的巅峰抛到现实的悲苦深渊。全家为躲避于勒改乘另一艘海轮回家。
整体把握
于勒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于勒:年轻时游手好闲、是败家子,但能知错就改。美洲发财后希望回家与哥哥同住,后饱经沧桑、穷困潦倒,靠卖牡蛎过日子。
合作探究
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
称呼: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小子、贼、讨饭的、流氓。
合作探究
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期盼——赞美——害怕——厌恶。
合作探究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和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然后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可是后来于勒破产又失去了钱,还可能会回来花他们的钱。
总之,他们对于勒称呼和态度的变化是因于勒的贫富而发生变化。
合作探究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合作探究
主 旨
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合作探究
本文中对环境的描写不多,但每一处都有着其独特的作用。试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描写了海上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出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
合作探究
为什么要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能不能以“于勒”、“菲利普兄弟”为题?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这个题目表现了“我”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的不满,以“我”的态度来反衬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作者就是借“我”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如果以“于勒”“菲利普兄弟”为题,就不可能表现同样的主题。
合作探究
找出文中几次描写于勒外貌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用意。
“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突出于勒艰难的处境,寄托作者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的深切同情,反衬主人公的自私、冷酷、六亲不认的特点。
语言品析
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拓展延伸
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
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世态炎凉、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让人感慨。
发挥想象,续写结尾:假如时过境迁,于勒又发达了,他给菲利普夫妇又来信了,请你以“于勒叔叔又来信了 ”为题目,写一篇小短文。
拓展延伸
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了世态炎凉。小说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不过,大家也不要失望。在文中不是还有一个愿意给于勒小费的若瑟夫吗?在这个孩子的心中,还有充满温暖的亲情存在,实在是值得欣慰的。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开端————盼于勒
发展————赞于勒
高潮————遇于勒
结局————躲于勒
故乡
在故乡
回故乡
离故乡
萧条景况,悲凉心情
豆腐西施,尖酸刻薄
(记忆)少年闰土,活泼可爱
老屋冷寂,母亲凄凉
(希望)打破隔膜,创造新生活
(现实)中年闰土,愚昧麻木
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1.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