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一单元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一单元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案

资源简介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化学九年级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2的教学内容,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本节教学内容包含知识点比较多,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等,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需要2个课时才能完成。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的内容编写结合生活,从学生最熟悉处入手,用阶梯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维与讨论,注重学生协作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建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校对和学生改错的教学模式,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力目标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
2.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五、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1.以活动形成探究的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
2.利用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实验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养成严谨思维品质并推动探究进程。
六、教具准备
1.据全班人数,把四个学生分为一组做实验:各组备:镁、铝、锌、铁、铜、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硝酸银溶液
2. 多媒体课件及探究记录表。
七、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物理性质?
【讲述】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提问】镁、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学生回答后,由两个学生主动到黑板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疑】课本里的化学方程式没有条件,是不是出错了?
【讲述】Mg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而Fe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Fe、Cu在常温下几乎不也氧气反应。只有在潮湿的空气中才会发生缓慢氧化而生锈。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不仅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提问】通过这些实验事实,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思考】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为什么通常铝会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呢?
【学生回答后,归纳】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
【活动与探究】将学生分成A、B两组
A组:分别在四支试管中放入镁条、锌粒、铁丝、铜片,然后再倒入5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
B组:分别在四支试管中放入镁条、锌粒、铁丝、铜片,然后再倒入5ml稀硫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
【强调】1、探究过程中实验操作的规范。
2、观察时注意各反应的剧烈程度,产生气泡的快慢,是否放热等,在探究中按要求填好表格。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学生活动】1、组内合作探究并填写探究记录表。
2、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镁、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
3、展示结论并互动评价。
A组: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
金属 稀盐酸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
B组: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
金属 稀硫酸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
【展示】金属与酸反应的图片
【讨论】观察此图,你有何看法?
【过渡】一些金属不能与氧气、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如何确定他们之间的活动性顺序呢?那么,还有没有其他事实可以证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呢?
【提问】将铁钉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有何现象?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确定铜、铝的活动性。
【学生活动】1、设计方案
2、预测实验现象
3、作出合理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
【学生实验】方案一: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方案二:铜片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将探究结果填写于探究记录表中)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活动性:
铜片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活动性:
【过渡】利用台面上剩下的药品还可以探究,铜、银的活动性。
【学生实验】铜片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交流】通过上述探究,你能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吗?
【讲述】我们作出了这么多探究,但规律还是零碎的,请同学们将我们今天已经探究的规律归纳起来。
【学生】按自己分析、归纳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列成序。
展示、评价:Mg>Al>Zn>Fe>Cu>Ag>Au
交流、讨论排序的理由和依据。
【过渡】科学家类似于我们的探究,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讲述】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小结】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大多数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二、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课堂练习】
1.实验室的废酸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是因为 ;工人师傅在切割钢板时,常用硫酸铜溶液画线是因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一些不法商贩就会利用这一点,以次充好,贩卖假黄金(实际就是黄铜)。我们有什么方法来识别真金和假金呢?
八、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镁、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
铁、铜在高温时与氧气反应
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2、 金属与酸的反应
金属 稀盐酸/稀硫酸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 反应最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固体溶解,溶液仍为无色 Mg + 2HCl = MgCl2 + H2↑Mg + H2SO4 = MgSO4 + H2↑
锌 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固体溶解,溶液仍为无色 Zn + 2HCl = ZnCl2 + H2↑Zn + H2SO4 = ZnSO4 + H2↑
铁 反应最缓慢,有气泡产生,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Fe + 2HCl = FeCl2 + H2↑Fe + H2SO4 = FeSO4 + H2↑
铜 无明显现象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Mg、Zn、Fe、Cu
三、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片表面有红色的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2Al + 3CuSO4 =3Cu + Al2 (SO4 )3活动性:Al﹥Cu
铜片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活动性:Cu铜片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的生成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Cu +2AgNO3 =Cu(NO3)2 + 2Ag活动性:Cu﹥Ag
四、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九、教学反思
PAGE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