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案

资源简介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4. 教学重点
(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5.教学难点
(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教材安排的3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教材通过实验来认识中和反应比较自然。实验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盐酸的操作是为了清楚地看出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课程标准中没有要求中和滴定。
本课题依据教材可分为两部分进行设计:第一部分为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二部分为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三、学生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及其用途有了初步的认识,课题2提出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会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还为学生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碱之间的反应作了铺垫。但要较好地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对于一些抽象能力欠佳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困难。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产生疑惑,这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学生在本单元课题1中已经掌握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这就为实验探究该问题准备了条件。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知道酸碱能反应,进一步强调这类反应是中和反应。
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学生了解了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后,自己用pH试纸去测定实验室和身边物质的pH,增加了课堂趣味性也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后面通过 “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这个家庭小实验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洗发水,这种学以致用的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溶液酸碱度的意义,也可以用中和反应应用的实例作为切入点,提出酸碱中和时关于“量”的控制问题让学生思考。
四、教学方法分析
1. 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使用胶头滴管等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寻找身边物质测其pH,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测定一些液体的pH,学会区分身边一些物质的酸碱性强弱。
五、教学媒体:电脑平台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表面皿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溶液.稀硫酸溶液
实验用品:pH试纸.纸巾.标准比色卡
六、课时安排:1课时(时间安排:中和反应15分钟,中和反应的应用10分钟,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10分钟,布置家庭小实验和课堂小结5分钟,随堂练习和布置作业5分钟)
七、设计思路: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反思→数据处理→再反思提出新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归纳与总结→知识应用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夏天被蚊虫或蚂蚁叮咬后,为什么涂上肥皂水等碱性物质,就可以减轻痛痒?
2、小明的妈妈夏天不小心把面团发酸了,怎么办?你能帮帮他吗?为什么加入面碱能去掉酸味?(以上面两个实例为契机引导学生从答案中感知酸和碱会发生反应。并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
(二)、提出问题
1、其他的酸碱之间能不能发生反应?并演示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学生进行观察和猜测两种物质没有反应还是反应了没有明显现象,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接下来由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将该实验进行转化。采用间接观察法,即通过加指示剂)
(三)、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1、引导猜想: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设计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2、引导评价:大家设计了这么多的有科学依据的方案,谁的方案更便于操作?更便捷呢? (要对学生的方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学习对不同实验方案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四)、进行实验
1、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来检验你认为合理的方案
2、注意指导实验进行情况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学生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照,通过现象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之间发生了反应。让学生亲自操作、实践、体验、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五)、交流反思
1、以上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性是如何变化的呢? (注意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溶液酸碱性变化的探索上自由交流,发现问题,并通过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
(七)、再反思提出新问题进行探究
1、盐酸除跟氢氧化钠反应外,还能与其它的碱反应吗?氢氧化钙可不可以?
2、是盐酸中的那种成分与碱发生了反应?
3、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会回答能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并猜测是盐酸中的溶质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探究中的对比实验,有利于排除水对该实验的干扰,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八)、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得出酸于碱能反应,验证一开始的猜想是正确的(使学生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九)、归纳与总结
1、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是盐酸中的HCl与碱发生了反应。会生成什么?
2、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3、引导学生找出反应的共同点
4、导出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盐的定义及其基本反应类型
5、提出问题: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为什么都生成水呢?
微粒模型演示
H+与OH- 相互结合形成H2O的过程,导出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模型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影像,促使学生将可观察的宏观世界、粒子构成的微观世界和化学符号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认识宏观的化学反应是由于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重新组合的结果.)
(十)、回顾与反思:
回忆一下,探索过程中你有那些收获?说说自己在这一节课上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反思的过程促使学生将自身作为建构对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