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2课时) 二次备课补充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 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 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2、能力目标:(1) 通过设计实验,学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 能根据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认识消防基本知识。 3、情感目标:(1)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 通过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精神。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同学们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吗?当体操王子李宁点燃圣火的那个瞬间,整个会场都沸腾了,请大家重温那个瞬间。视屏展示:奥运会圣火请同学们观察、联想。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火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热量,火把我们带进未知的世界,总之,火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或是怎样产生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对燃烧进行研究。【教师引导】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学生讨论】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请大家结合同学的发言,把你感兴趣的燃烧现象填写到教材第88页的表4-1中。 燃烧的事例是多种多样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板 书】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教师引导】自然界中的物质丰富多彩,那么所有的物质都能够燃烧吗?物质燃烧的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猜想】有的说“燃烧需要有火”; 有的说“燃烧必须有氧气”; 有的说“这种物质必须能够燃烧”;还有的说“燃烧必须有一定的空间”等等。【老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1、将棉花球和粉笔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点燃? 2、用玻璃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能长时间燃烧吗? 3、一块小木片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点燃?【学生回答】1、棉花球能点燃,因棉花可燃。 2、小蜡烛不能长时燃烧,因为缺乏氧气。 3、小木片易点燃,因木片点燃所需的温度较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动力。 【交流讨论】燃烧需要的条件有三个: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教师引导】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不是只需要满足其中一个物质就可以燃烧呢?【视频展示】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块白磷放入水中,在烧杯口上放一铜片,在铜片的左端放少量红磷,右端放一小块白磷。学生观察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却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也没有燃烧。在水中的白磷上面通氧气,顿时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冒出白烟。【学 生】(表情充满了惊讶和新奇,发出感叹)水火也能相容啊!看来,只要具备燃烧的条件,不论在哪儿,燃烧都可以发生。【教师引导】为什么水中白磷不燃烧金属盖上的白磷会燃烧?为什么金属盖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开始热水中的白磷为什么不燃烧?空试管插在热水中的白磷上为什么又烧了起来?【学生回答】金属盖上的白磷与氧气充分接触,而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白磷达到着火点而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 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为白磷提供了氧气【教师引导】这个实验说明,物质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教学拓展设问:为什么铁丝与镁条燃烧现象不同?蜡烛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薄木片比木块燃烧得更旺?学生讨论、交流,总结燃烧的现象与三个因素有关: 1、可燃物的性质 2、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氧气的浓度(适当的拓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知识)【教师引导】大家见过烧不坏的手帕吗?今天老师让大家见识一下!【实验展示】手帕上燃起熊熊大火但是手帕没有丝毫的损坏。【教师引导】我们知道火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可是如果火一但控制不当,也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灾害。【多媒体】播放大兴安林等火灾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一些资料。【教师引导】既然火能给我们人类带来许多危害,如何才能灭火呢?【学生探究】学习灭火的原理及方法交流如何熄灭一支蜡烛。学生讨论、回答: 用烧杯盖灭 用嘴吹 剪去灯芯 用水浇灭等,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上述灭火,分别与燃烧的哪一个条件相关?学生讨论、分析通过所学知识的相互对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归纳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方法有三种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 2、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3、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多媒体放映:火灾中的自救学生观看并讨论,掌握火灾中自救的方法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巩固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同学们交流。【巩固练习】(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4)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5)、日常生活中的物质:①酒精,②味精,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盐,⑤面粉,⑥食用油,⑦摩丝。其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 ) A、①②③ B、④⑤⑥⑦ C、①③⑤⑥⑦ D、②④⑤(6)、假如学校的图书馆着火了,我们最好用什么方法灭火( ) A、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用水泼灭(7)、下列爆炸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气球爆炸B、高压锅爆炸C、火药爆炸D、轮胎爆炸(8)、点燃下列混合物时,可能发生爆炸的一组气体是( )A、氢气跟空气的混合物 B、氢气和氮气的混合物C、氮气和氧气的混合物 D、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播放】让“家庭远离火灾”(科普资料)及Flash演示“火场逃生方法”【指导阅读】教材(P127)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2、参照P126页活动与探究自制简易灭火器3、作业:课本P131习题四、布置作业: P135 1、2、3、4[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着火点:燃烧时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二、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五、自救常识:观看课件ppt教学反思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其次是根据学情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实验。如对“燃烧的条件”探究中,加入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的得出结论;改进了“水中白磷燃烧”的实验,使实验更容易完成。对“灭火原理”探究实验,则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极大的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的热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