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1 风蚀地貌 教案【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风成地貌,描述其景观特点。【教学目标】能够说出风蚀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认知);借助景观图、视频,识别各种风蚀地貌并能描述其特点(地理实践力);能够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综合思维)。【重难点】重点:从风力塑造地貌大的景观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推理其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难点:从直观认识中形成抽象的思维,简要分析风蚀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成原因,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3、视频、图片直观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齐读岑参的诗:“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天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诗中所指轮台即如今的新疆地区,狂猛怒吼的大风条件下,竟吹动了斗大的石头,满地打滚。形象的描述了新疆恶劣的天气。但是在大风条件下,却也孕育了千奇百怪的风力侵蚀地貌。板书标题:2.3-1 风蚀地貌简要介绍课标和学习目标,布置自主学习(学案)略讲,对答案: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称为风蚀地貌;风蚀作用的类型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常见的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雅丹地貌、戈壁等;风蚀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比如我国的西北地区。概念解析: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蚀与磨蚀有什么区别呢?小组PK:讨论8分钟1-3组:探究1 4-6组:探究27-9组:探究3 10-12组:探究4师生互动讨论:观察风蚀柱的景观图,引导学生简要说明其形态特征及形成原因。探究1.典型地貌——风蚀蘑菇(学生表现)1.风蚀蘑菇的形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特点:上部宽大、下部狭小;原因:①下部接近地表,气流含沙量大,磨蚀严重;②岩性差异:下部较软,上部坚硬。2.风蚀蘑菇的形成条件?①强大风力;②丰富的沙源;③多变的风向3.可否利用风蚀蘑菇定主导风向?(开放题)师生互动讨论:问:有没有定向风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风蚀壁龛。观察风蚀壁龛的景观图,引导学生简要说明其形态特征及形成原因,联想到敦煌莫高窟的设计灵感来源。探究2.典型地貌——雅丹地貌(学生表现)视频演示其形成过程,知晓雅丹地貌是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概念解析风化作用与风蚀作用的区别。问:雅丹地貌的形成只与风蚀作用有关么?不是,还有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但是,风蚀作用是形成雅丹的主导作用。1.如图,鲸背状雅丹地貌b坡比a坡陡的原因是什么?b坡为迎风坡,岩石受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2.平顶山状雅丹地貌顶部平和四壁陡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顶平原因:早期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四壁陡峭原因: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探究3.戈壁的形成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处内陆腹地,在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柴达木盆地属高山高原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下。区内大风日数多,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在盆地与昆仑山脉的过渡地带,源自昆仑山脉的河流和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大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议一议,柴达木盆地边缘为何多戈壁?【探究4】风蚀地貌的分布特征我国的西北地区多风蚀地貌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哪些?气候干旱,少雨而集中;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课堂总结】【课后练习】读下面的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 D )A.海南岛 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 D.准格尔盆地2.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C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 C.全年降水稀少 D.冬季寒冷干燥3.该类地貌景观形成于( C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波浪侵蚀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不可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4.图示地貌可能是( A )A.风蚀蘑菇 B.沙丘C.山前冲积扇 D.三角洲5.图中713米等高线处景观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A )A.风沙磨蚀严重 B.岩性更加坚硬 C.岩浆大量喷发堆积 D.风化更为严重雅丹地貌是干旱区常见地貌之一。下图是柴达木盆地“水上雅丹”地貌的景观图。该地貌的组成岩石主要来自于湖底沉积物,雅丹地貌形成之后,由于河流改道,湖水汇入而形成“水上雅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D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7.推测“水上雅丹”的演化顺序( B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①→②→④→③D.②→④→③→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