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二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二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溶解度(第二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解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因素,理解溶解度的定义。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能借助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2.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三、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自主合作 归纳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是这样安排的:生成问题→交流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反馈→智能拓展。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 境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图片展示硝酸钾和氯化钠 分别加入水中,得出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那如何具体比较两种易溶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就用溶解度来定量的比较。 观看大屏幕,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置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于未知问题的强烈好奇心。
溶解度提出的背景 二、讲故事,悟道理讲故事:有一天,食盐和硝酸钾在比谁的溶解能力强课件展示三幅图片 :究竟谁的溶解能力强,大家给他们评一评吧 评论:学生:没法比,食盐和硝酸钠的比较没有一个共同起点。思考、讨论并提议:应在相同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 一段拟人化的故事,让溶解度的学习平添了几分兴趣,使学生感到溶解度学习不太枯燥、不太抽象,而且又巧妙地得出了溶解度的要素
固体溶解度的定义 三、认识溶解度1、溶解度概念【课件展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条件: 标准:状态: 单位:【设问】:溶解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对于固体物质来说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量有关吗?2、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3、溶解度的含义【引导】学生讨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的含义,分析其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如何理解这句话的【PPt展示】有关溶解度概念的判断4、随堂加深练习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①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②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③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④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点拨、评价】 根据以上的分析,学生尝试说出溶解度的概念。建立溶解度的正确概念分析溶解度的四要素完成填空并得出影响溶解度的外因和内因。完成填空说出“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的涵义并体会判断正误加深练习,一位学生上台评讲。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精选题目,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溶解度这个概念。
溶解度与溶解性义 四、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讲述】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存在的,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没有的,银器皿盛放食物不易腐败是因为总有极微量的银溶解于水,银离子能有效的杀死细菌。 完成学案上练习并讲解原因 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五、溶解度曲线1、【活动与探究】【讲述】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有两种方法,其中一种为表格法,PPt展示表格,以此引入溶解度曲线。【投影】硝酸钾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投影】连接硝酸钾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设问】从这根曲线可以看出什么? 【投影】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组织讨论】从曲线图中能找到哪些信息? 2、【拓展延伸】溶解度曲线意义 3、随堂练习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正误:(1)在20℃时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 钠,溶液的质量增大;(2)随水量增大,能溶解的物质增多,所以溶解 度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3)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 用加溶质、降温的方法。(4)一定温度下,100g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有氯化钾10g,则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10g。2、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在此温度下,50g水中加入了20g食盐,充分溶解后所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 ) A、70g B、60g C、68g D、136g3、现有60℃的硝酸钾溶液500g,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掉10g水,则溶液中一定保持不变的是 ( ) A、溶质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剂的质量 D、硝酸钾的溶解度 4、将4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20℃,在温度变化前后,溶液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质量 B、溶液质量 C、溶剂质量 D、溶液浓度5、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0g硝酸钾晶体后,溶液的质量为( ) A、100g B、90g C、110g D、无法判断6、20℃时,A、B、C三种物质在下述情况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1)0.2gA溶于1g水中; (2)150gB溶于1000g水中; (3)50gC溶于300g水中; 其中溶解度最大的是哪种物质?7、将50g20℃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干得到12g硝酸钾晶体(不含结晶水),求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阅读,领会化学上可以用数据表,也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解度。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并回答:总结出曲线上的点表示的意义。说出A点表示的意义及读出60 ℃硝酸钾的溶解度②、根据曲线回答看到了什么③、总结出曲线表示的意义【讨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完成练一练学生讲解完成学案练习并请学生讲解 理解了溶解度曲线是如何画成的,有利于理解其含义。并可培养学生的数据表示方法 培养学生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得有关的信息
气体溶解度 六、自主学习:【指导阅读】教材第38页气体溶解度的有关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要素气体溶解度的意义【指导】学生讨论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阅读教材第38页,知道气体溶解度的有关知识。根据定义总结要素并完成学案根据问题讨论并得出压强和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解释现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结 七、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有了哪些收获? 以填空的形式完成对本节知识的小结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八、布置作业 课后巩固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
一、 固体溶解度
1、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 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单位:克
3、 影响因素:
外因:温度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4、 含义
5、 表示方法
(1) 图像法
(2) 曲线法
2、 气体溶解度:通常讲的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从定量的角度让学生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与探究”、 “讨论”和“巩固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练习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加以改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