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一单元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一单元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授课人 谷会仙 学校 西安市新城区秦川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②了解钠和铝的物理性质,钠、铝与氧气的反应;③了解金属氧化膜对内部金属的保护作用。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体验探究过程,培养思维能力。②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金属材料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和探究钠、铝与氧气反应的乐趣;②通过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③通过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钠与氧气反应,明确结构决定性质,明确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了解内外因辩证观点。
重 点 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难 点 钠与氧反应的条件、铝与氧反应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实验探究法、理论联系实际
仪器、药品 药品:钠、铝。仪器:小刀、玻璃片、滤纸、镊子、酒精灯、三脚架、泥三角、坩埚、坩埚钳、火柴等。多媒体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多媒体展示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图,并将烟花处理成动态图播放。 进教室,整理准备课堂学习用品,回顾旧知识,想象章图含义。 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情境引入:2008年奥运会历史足迹——29个烟火脚印照亮北京及大型烟花盛况视频播放,提出这与化学有什么关系呢 观看一分半钟的视频,思考交流,争论、抢答。 引出章题。激发学生兴趣,调整学生精神状态,增强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片展示:司母戊鼎、铁锄和铁镰,电解法冶炼铝、用于尖端领域的金属钛等彩色图片。 观看图片,回顾历史知识,思考它们出现的年代,学生抢答式,并不断补充(5000年前商朝、3000年前春秋时期、20世纪、未来)。 通过人类从使用青铜器,进入铁器时代,直到铝合金成为仅次于铁的金属材料,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出本章课题。
提问: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展示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图,引导学生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的含量。 思考并集体回答。 观看图片 引导学生了解金属元素种类约占总元素的4/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48.60%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7.73%,第二位是Fe:4.75%,金属元素约占25%。
思考与交流: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2、课本图3-2是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的一些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3、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4、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还是游离态存在呢?引导学生归纳最终结论。 学生分组对课前预习的思考与交流内容进行交流,并归纳整理结论:1、金属能与氧气反应;2、金属能与酸反应;3、金属能与一些盐溶液的反应;4、金属活动性顺序;5、自然界绝大多数金属元素以化合态存在。 回顾熟悉初中化学所学金属知识,为具体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基础,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引出本节课题。使学生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新知,提出: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演示实验:钠的保存与物理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取一小粒钠的全过程,观察钠单质的庐山真面目)。 观察老师取钠的全过程,并思考回答钠的保存方法,钠的物理性质,钠的活泼性: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质软,熔点低,是一种活泼金属。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点拨等,获得结论。
师生协作实验: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 学生代表与老师合作完成实验,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结论:常温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氧化钠(4Na+O2==2Na2O),加热,与氧气剧烈反应,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浅黄色固体,2Na+O2 2Na2O2 通过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产物的不同,使学生了解内外因辩证关系,由化学反应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环境不同,学习效果不同,一定要建立良好的学风和班风。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通过实验引出氧化膜,介绍氧化膜特点,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金属,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部金属不被继续氧化。要求学生举例。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类金属氧化膜,特别是铝氧化膜。 学生思考回答,互相争论,补充完善结论。特别是对家用铝制品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铁锈的探讨。 观察图片,阅读课本资料卡片。 感受金属材料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科学探究(老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实验):用坩埚钳分别夹住一块用砂纸打磨过和未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有何现象?如何解释?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学生讨论并归纳:加热未打磨的铝箔,铝箔发红卷缩,熔化不落下,不燃烧;加热已打磨的铝箔,铝箔也发红卷缩,表面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不燃烧,加热过程中铝箔表面又很快形成氧化膜。Al2O3的熔点(2050℃)远高于Al的熔点(660℃)。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获取知识,获得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分享,提高探究欲望,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钠、铝除与氧气反应外,能否与其它非金属反应呢? 学生归纳金属除能被氧气氧化外,还能与氯气、硫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培养学生知识归纳能力。
课堂演练:(习题紧扣教材内容,题型多样,且要适合学生。)学生完成后,对不同解法等进行多媒体展台展示。 独立完成习题,师生交流答案。 检测当堂知识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强调重点。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板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一)、钠与氧气反应1、常温下:4Na + O2 = 2Na2O(白色)2、加热条件下:2Na + O2Na2O2(淡黄色)(二)、铝与氧气的反应4Al + 3O2 2Al2O3(三)、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用课标统领教材,用教材教好课标。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对象认真分析研究,结合课标,备好教材,上好一节高效优质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