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元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本课题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之一,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将“元素”这一课题放在这个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课题之前学生学习了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学习了原子的结构以及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分子种类改变的知识,为学习元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课题之后,“元素”及其相关知识几乎每单元都会涉及,例如水的组成探究、物质分类、质量守恒中的相关计算、化学元素与人体的关系等。若元素概念掌握不好,理解不透,将直接影响今后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变化等一系列化学知识的学习。
本课题的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
教科书首先从较易上手的宏观层面,通过类比构成英文单词的26个字母,分析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组成上认识元素,并介绍了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分布,还通过图示展示了多种多样的物质及其组成,说明了物质与元素、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教科书以简明的文字和活泼的卡通图表述了元素符号的作用、写法和含义。
简介元素周期表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利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通过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进而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布特点及规律,为高中阶段周期表、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知道身体缺乏钙元素就会影响生长发育,缺铁就容易贫血等这些生活中和元素有关的知识。并且此前学生已经从绪言中所介绍的元素周期表中明确了元素的存在。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元素的概念还是很陌生,甚至于有认为元素是一种微粒,或元素是一种物质等的错误认识。通过第三单元课题1、2的学习,他们已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并且知道原子能够通过得失电子而形成离子。因此本课题一开始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学生主要问题是难以理解元素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和原子混淆;对常见的元素符号记忆不牢固,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视频、师生互动等过程,归纳总结元素的概念,并认识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以及日常生活中对元素的应用;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能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4)讨论并初步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5)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通过科学家们发现元素并编成元素周期表等科学史,使学生形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并进一步增进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和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和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等概念建立联系。
教学方法
设定语境,理解语义,认识语形,掌握语用,发现语律,即构成了元素概念学习的基本思路。
策略:基于化学思维建构的元素概念学习
模式:元素之源 → 元素之义 → 元素之形 → 元素之用 → 元素之律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元素之源 [视频引入]播放元素发展史视频 人类对于自然界物质构成的探寻从来没有停止,元素的概念及其界定也在不断的深化。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元素,与元素有更亲密的接触。 观看视频,跟随老师的引导,一同展开对元素的学习。 从化学史角度,认识元素概念的起源和发展,渗透科学本质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元素之义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图片] [问题]含碳的原子有碳12、碳13、碳14,这些相同类型的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不论它们的中子数是否相同,它们都是同一个“家族”的成员,这个家族的名字就叫碳元素。 [举例]氧元素 [问题]你能总结出元素的定义吗? [小结]元素的定义。 [问题]钙元素和锌元素的区别? 由此,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问题]元素的种类分为哪些? 对常见的元素镁、铁、铝、碳、硫、氢、氧、氦、氩进行分类 [讨论]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元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 思考:某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和氧气,你能预测该物质的组成元素吗?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小结]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的关系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目前知道110多种元素,组成了三千多万种物质。 【创设情景】我们喝的高钙奶、黄金搭档中的 “钙”指的就是元素。 那么,元素在自然界是怎样存在的?各种元素含量如何? 化学元素之最,你了解多少? [过渡]元素是如何命名的?科学家在探寻物质奥秘的过程中,是怎样对元素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呢? 学生观看、倾听,清晰本节课学习目标。 观看表格回答:质子数相同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就叫做元素。 回答:质子数不同。 回答: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 以水通电反应为例进行小组讨论 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元素种类不变。 思考练习 思考、回答、练习 观看图片、回答 思考、回答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培养观察力,分析能力。 在对比中让学生感悟元素的特点。 通过常见元素的列举,让学生们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学习,建立正确的理论观。 学以致用 形成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知识网络,加深知识点间联系。 通过列举实例让学生知道元素的存在和分布。 加深对元素的理解。
元素之形 [视频]元素符号的发生和发展 [问题] 1、元素符号有哪些书写规则? 2、元素符号的意义有哪些? [练习]说出元素符号表达的意义。 O Cl Na Mg 3H 4O [过渡] 科学家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把它们科学有序排列起来,得到元素周期表。 观看视频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通过对化学史的了解,增加热爱科学的热情。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元素符号的语言运用中,达到对元素的进一步理解。
元素之律 [视频]元素周期表简介 [问题] 1、探究: 表中有几个横行,几个纵行? 元素有几类?分别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 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__________相同。 2、元素的信息: (
8 O

16.00
) 基于视频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元素周期表”,仔细观察表内元素的排列顺序,查规律,找特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认知周期和族的概念,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区域分布,明晰周期和族中元素种类变化的规律,并联系之前所学知识,解读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内所包含的信息。
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总结、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表达、知识迁移能力。
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