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课标要求:
1.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九年级上
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CO2的性质。它是初中化学“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点部分,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系统学习过氧气的制备和性质。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汽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物质的规律;然而,从学生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 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相关方程式的的书写;
3.通过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六.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引入:CO2是一种与我们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用途非常广泛的气体,如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植物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用到二氧化碳灭火器。物质的用途取决于它们的性质,那么,二氧化碳都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用实验来一探究竟。一种物质的性质分为两种,分别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探究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我们就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开启我们探究之旅的第一站。
提问:****,你来描述以下你所观察到的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回答:无色气体,(用手轻轻在集气瓶口扇动)没有气味。
评价:****给我们做了很标准的示范。
过渡: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气体,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干冰”。请大家阅读课本119页第二段,总结出干冰的用途。
提问:干冰的用途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途?
回答:
讲述: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固体的二氧化碳能直接变成气体,也就是说干冰易升华。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所以它可以做制冷剂。向舞台上洒上干冰,它升华时会吸收舞台表面空气的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就营造出了云雾缭绕的场景。向空气中散布干冰,天空中水蒸气迅速冷凝成小水滴,这就是人工降雨。
大家在书上把关键词圈起来。
探究二: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气的大?
过渡:回忆上节课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的收集方法是什么?选择这种收集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回答:向上排空气法,依据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过渡: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呢?进入探究之旅的第二站。
实验6-3.这是一个放有高低蜡烛的小烧杯,下面我把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倒入烧杯中,大家注意观察,一会儿要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现象: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讲述:在倾倒时二氧化碳接触到火焰时,本身也没有燃烧起来,所以,完整的说,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引导: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用途?
回答:灭火
我们也可以用其他方法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如:向其中一个纸袋中倒入二氧化碳,会出现什么现象?用嘴吹的气球,向上抛,总会沉下来,也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探究三: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过渡:打开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会涌出大量气泡,这些气体是什么呢?
回答:二氧化碳
过渡:说明二氧化碳能不能溶于水呢?一起来看第三个探究实验。
演示实验6-4,这是事先已经收集好的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现在向瓶中倒入大约1/3体积的水,(操作),振荡。
现象:塑料瓶变瘪了
提问: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回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讲述: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刚才通过振荡,大约1/3体积的二氧化碳溶入水中,很多二氧化碳分子进入了水分子的间隔中。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所以瓶子变瘪了。(记笔记)
增大压强会使更多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我们平常喝的碳酸饮料就是这样制成的,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压强减小,原来溶解的二氧化碳逸出。
探究四: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水发生反应?
过渡:刚才的实验只是抛砖引玉,下面这个探究难度要升级了!大家想一想,在刚才的实验中,发生了一个物理变化,二氧化碳溶于水,那么,在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时,会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呢?二氧化碳会不会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下面我们将按照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找到真相。
过渡:有些化学反应现象不明显,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试剂来帮助判断,在这里,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石蕊是一种色素,遇到某些物质,会变成不同的颜色。
演示实验:把塑料瓶中的溶液倒入试管中少许,滴入几滴石蕊溶液。(若现象不明显,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另取一支试管,倒入等量的水,滴入几滴石蕊溶液。
现象:对比观察,发现塑料瓶的溶液使石蕊变红了,盛有水的试管中溶液仍是紫色的。
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了?
猜想:二氧化碳
引导: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呢?能使石蕊变红的物质就在塑料瓶中,里面除了二氧化碳,还有什么?(水)二氧化碳有没有可能与水发生反应?发生反应就会有新物质产生,所以,还有可能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石蕊变红。
过渡:实验是检验猜想的最好方法。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让石蕊分别与二氧化碳、水、以及反应的生成物接触,观察石蕊是否变色。
【演示实验6-5】这是石蕊小花
猜想1:向干燥的石蕊小花上喷水,小花不变色,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回答: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猜想2:把干燥的石蕊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小花不变色,仿照上一个结论,可以得出什么?
回答: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过渡:第三个猜想会不会是正确的呢?
猜想3:要想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能否使石蕊变红,我们就要让二氧化碳和水接触,生成这种新物质。向石蕊小花上喷水,再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现象:观察到小花变红。(可以和上一个集气瓶对比)
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石蕊变红。看来第三个猜想是正确的。
过渡: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大家再来看两个小实验。
演示实验:向紫色石蕊小花上分别滴几滴稀盐酸和稀醋酸。
现象:紫色小花变红。
提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板书方程式)
展示:由此,可以得出这个实验最终的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
实验:取出变红后的小花,放置于一边。(学生记笔记)
提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而且会与水反应。这些性质决定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呢?
回答:制碳酸饮料
探究五:如何检验二氧化碳?
过渡:化学来源于生活,探究之旅的最后一站,让我们回归生活。打开汽水瓶盖,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些冒出的气体呢?
实验: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汽水瓶,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讲述:试管中发生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呢?是谁与谁的反应?澄清石灰水中有水,它的主要成分是Ca(OH)2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是:
CO2+Ca(OH)2 = CaCO3 ↓+H2O,CaCO3是一种白色沉淀。所以会看到溶液变浑浊。这个方程式考试的几率是99%。(识记一分钟,强调这是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再次看一看刚才的石蕊小花,它是刚才在集气瓶中变红的小花,在空气中放置了一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是为什么呢?
讲述:碳酸不稳定,在常温下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碳酸不存在了,所以小花又变成了紫色。
到此,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之旅就结束了,那么二氧化碳对与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什么影响呢?请大家自学课本119页——121页前四段,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书上画出关键词。
问题1:屠狗洞的故事,分析原因,为什么?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死亡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不是有毒)。小狗死了而人没死,说明密度比空气大。
通过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有哪些地方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较高?教室要及时的开窗通风。地窖、深洞或深井不能贸然进去,要做灯火实验。将蜡烛放到其中,看蜡烛火焰是否熄灭,如果蜡烛火焰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浓度较大,人就不能进入。
问题2:物质的用途是由什么决定的?
问题3: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不止一种。
问题4:正常的自然循环下,课本图6-19,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同时释放氧气,人和动物呼吸,燃料燃烧又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所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急剧增多,同时树木滥砍滥伐,造成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所以,二氧化碳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造福了人类,又给我们的生存带来了灾难。我们要正确利用二氧化碳,同时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哪些措施可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呢?
问题6:大家提出的方法都很实际,希望能把这些做法付诸与实践,尽自己做能,低碳生活。
总结:说说你的收获,用因为……所以……造句,如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能用来制作碳酸饮料。
作业:课后1,2,3题
8.板书设计
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3.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