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对比阅读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对比阅读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林为民
【思考1】通读课文,概括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①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喜看稻菽千重浪
【思考1】通读课文,概括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正面叙述张秉贵的热情服务
写张秉贵遇到不讲理的顾客时的服务态度和家里孩子生病时的工作态度
写张秉贵的成长道路。在解放前后的不同境遇,使他充分认识到新中国翻身做主人的美好,决心做好本职工作报答党的恩情;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张秉贵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钻研,提高业务水平
写张秉贵的事迹广为传颂,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第一部分(1-6)
第二部分(7-14)
第三部分(15-18)
第四部分(19-20)
通读课文,概括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
英雄少年
种子达人
科学队长
“接盘”导师
生命延续
“探界者”钟扬
1.15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由无线电专业转向植物学;3.在感情婚姻问题上善于主导,颇有主见;4.放弃副局级待遇去当老师
到青藏高原采植物种子
1. 为博物馆撰写科普文章;2.做评审专家、科学顾问、主讲人;3.撰写、翻译、审校科普著作。
对“转导师”的学生“接盘”与“兜底”。
1.对生命意义的理解;2.争当先锋;
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我国台湾,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林为民自18岁起先后就职于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直至退休。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记者工作。
作者简介
张秉贵(1918—1987),原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了解张秉贵
写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以昂扬的热情和冲天干劲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张秉贵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做出了成绩。
本文主要抓住张秉贵的那几个方面来写?为什么选取这几个方面来写?
工作上——练就“一抓准”的过硬本领;
态度上——为人真诚,看他的工作成了许多人的享受;
思想上——心中有一团火,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因为人物通讯要求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件来报道,而本文选取的这几个方面都是张秉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典型体现,同时可以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他。
试概括张秉贵的性格品质,并做简要分析。
①耐心细致、周到体贴,如: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②观察细致、乐于助人,如:张秉贵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
③热情大度、随和亲切,如:张秉贵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
④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如:张秉贵的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
⑤自我反省、不断成长,如:张秉贵光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
⑥懂得感恩、乐于奉献,如: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却因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
⑦主动求知、严于律己,如: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一标题意蕴丰富,含意深刻。表层意思是说张秉贵业务熟练,服务热情似火,市民被他的真诚和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的行为所感动;
内在含意是歌颂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先锋人物们火一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的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担当和付出的精神。
标题含义
“探界者”钟扬
叶雨婷
叶雨婷
中国青年报90后记者。
了解作者
在这文章的背后,这名90后的女记者在2018年1月赴上海、成都、拉萨进行实地采访多日,采访及写作历时两月,克服高原反应,采访了钟扬老师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
和叶雨婷同行的,是经验丰富的各大媒体的老牌记者,她不惊不畏,在轮番轰炸的激烈同题竞争中,她没有选择一味煽情,而是给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和与众不同的探索者,文风清新扑面。
叶雨婷讲述“在采访前期,我与部门主任堵力老师策划沟通了一周多。在采访和写作中,我发现钟扬是一个很多面的人,他是少年天才、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在历时一周的实地采访中,我曾去过他的家和多处工作地点,见到并采访了60多位与他相关的人,收集到了几十万字的文字材料。在庞大的采访素材中,我筛选出这些‘小故事’,希望用它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钟扬。”
文章背后的故事
钟扬(1964年5月-2017年9月25日),男,汉族,湖南邵阳人,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是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走进钟扬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2018年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2019年2月,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2019年9月25日,钟扬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写作背景
2017年9月25日,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教授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钟扬不幸离世的消息令学界深感悲痛,许多学者和记者纷纷以各种形式撰文纪念这位良师益友 。本文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一篇报道。
“探界者”指探寻生命边界的人,即钟扬身上不断的探索前行的核心品质。
解题
思考: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本文围绕钟扬为科学而探索的精神,选取了从求学少年,写到采集种子、研究种子,担任科学队长,并做导师带学生,直到为科学而献身的各种经历素材,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行文的。
任务:从文中找到相应细节,概括钟扬的形象特点。
①钟扬参加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考试。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就在钟扬差点儿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
天资聪颖、有进取心
②钟扬在考上少年班以后就开始补习数学、物理,因为老师说他这两门考得不好。
勤奋刻苦、勤学上进。
③那时,学习无线电专业的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用两年的业余时间,旁听了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课程。
热爱科学、执着追求。
④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
吃苦耐劳、毫无怨言
⑤“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 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纯真可爱、直率朴实
⑥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
身先士卒、无所畏惧
⑦在钟扬的鼓励下,同学们在学校开设了“学与做科学社”。另外,钟扬还帮这个社团撰写舞台剧脚本,并利用零碎时间帮助同学们排练。
真诚热心、乐于助人
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颗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惜才若渴、关爱学生、重视教育
钟扬在植物学研究、个人的追求和教师的责任等方面有自己的价值观。请结合本文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
①价值观是每个人的信念体系,它直接影响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理想追求、生存方式、道德品格和事业成就)。
②钟扬在事业追求上,胸怀天下,理想崇高,不怕吃苦。立志为祖国,为人类负责,建立种子的“诺亚方舟”。
③钟扬在个人追求上,顽强执着,脚踏实地,不计荣辱。他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一生坚守他的人生追求。
④钟扬认为教师就要追求薪火相传,他倾注心血培育学生、热情投入科普教育。
合作探究
这三篇文章在结构和刻画人物方面各有哪些异同?
文章结构 刻画人物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小标题
小标题
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概述事迹
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
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细节描写
既有人物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也有人物的心理描写
以正面描写人物为主
细节描写
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